和一位華裔朋友聊完,我反思了5個職場思想鋼印
前幾天和 Jay 的一場 Coffee Chat,是我近期收獲頗多的一次對談。
Jay 就職于一家大型金融機構(gòu),和我在工作中幾乎沒有交集。我們初識于一次非常偶然的社交活動,他是一位華裔,兩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我們常笑稱彼此是“異父異母的同姓兄弟”。雖然 Jay 年紀比我還小幾歲,卻在很多職場策略上比我更早開竅,也更敢于實踐。
這次 Coffee Chat 讓我認真審視了幾個較為典型的“職場思想鋼印”,這些鋼印尤其在海外工作的中國人里較為普遍。記錄于此,與你分享。
鋼印1:打工人不能做個人品牌?
很多人出于對利益沖突的擔憂,默認“低調(diào)做人”是職場安全選項。雖然這無可厚非,但 Jay 說,從他成長過程中的教育經(jīng)歷來看,打造個人品牌與忠誠于一個組織并不矛盾。
關鍵在于要刻意建立與公司身份適度區(qū)隔的作品集 (Portfolio) ,用于展示那些你“帶得走”的能力、視角與成果。 這份 Portfolio 可以完全不使用真名,更不需要與公司直接關聯(lián)——甚至最好不要關聯(lián)。它代表的是你這個專業(yè)個體本身,而非你所在的單位。
Jay 說,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可以展示給別人看”的陣地——可以是社交頻道或個人網(wǎng)站,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清晰的內(nèi)容沉淀 (慶幸我個人也一直在有意識地做這件事) ??傊灰屄毼活^銜和所屬部門定義你的一切。
“Start by owning your voice—that’s your moat. Then build your fortress around it. ”
我曾猶豫過,如果在某些平臺上、發(fā)布某些內(nèi)容的時候不用真名,曝光度會不會打折扣?Jay 說這本質(zhì)只是個 minor issue?!癗othing is really preventing you from expressing yourself.” 別人記住的是你說了什么,而不太在意你的avatar是ABC還是哆來咪。
說起來,越來越多企業(yè)甚至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 in-house influencer,這其實也說明個人品牌和企業(yè)品牌并非對立,做得好反而可以相得益彰。
鋼印2:只有外向者適合Networking?
Jay 是典型的 I 人,但他恰恰擅長深入的 1 對 1 交流,而這樣通常事半功倍。他的方法不是“廣撒網(wǎng)”,而是“精耕細作”:他從大學以來一直維護著一個精密的聯(lián)系人名單 (roster) ,不僅按照目標分門別類,還設有定期的提醒機制。例如:
-
一類人是潛在的新機會來源;
-
一類人能幫助他提升技能;
-
還有一類人是需要保持溫度、定期聯(lián)系的對象。
他會根據(jù)關系親疏、行業(yè)背景、職級高低等特性,設定不同的 follow-up 節(jié)奏——有人是每月一次,有人是每季度一次,有人是每半年一次。不論線下還是線上,定期和人Coffee Chat 都是他的慣常操作。
Jay 還分享了一個例子:他曾在公司一次騎行項目中結(jié)識了一個公司的Partner,從此保持每半年一次的 Coffee Chat,哪怕只有 15 分鐘,也足以快速了解對方團隊在做哪些重要項目?!澳呐聶C會遲遲沒到,只要我和他保持這樣的 check in 足夠久,我相信總有一天他可能會想到我。”
Jay 還說, 他會刻意地不只和舒適圈內(nèi)的人來往,而是主動與跨部門、跨專業(yè)背景的人交流。 比如我倆——他做技術,我做傳播,看似“八桿子打不著”,但正是這種跨領域的對話,讓彼此都拓寬了視野,也打開了可能性。我確實想起來他曾經(jīng)給我介紹過我很感興趣的某個領域的業(yè)務負責人,但我好像后續(xù)的follow-up做得不是太好,借機反省一下!
鋼印3:大公司不如創(chuàng)業(yè)公司靈活、有成長性?
未必。很多人覺得 startup 更敏捷,層級更扁平,而大公司環(huán)節(jié)眾多、流程冗長。但 Jay 曾在初創(chuàng)公司和大型機構(gòu)都工作過,他的體會是:大公司資源充足、流程明確,照章辦事雖然慢,但更愿意也更有實力在合規(guī)的前提下對“人”做長期投入。
比如,他通過 Coffee Chat,曾三次成功爭取跨部門資源:
-
讓非直屬領導為他報銷了一門培訓課程;
-
說服另一位領導為他支付一個項目相關的資格考試費用;
-
向一位高層提出請求,拿到進入政府項目所需的 background screening 費用,讓自己能提前幾周完成 clearance。
Jay想得很明白:這不僅省了錢,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始終處于 ready to deploy 的狀態(tài)。 資源不是公司能不能給,而是你會不會主動爭取。
他告訴我自己如何做個有心人:每隔一段時間,會認真梳理自己最近參與的項目、接觸過的利益相關者,看看有沒有和你的中長期目標匹配,或者“曲線救國”能接上的人選。如果有,立刻記下來,加入你的 Coffee Chat 清單。永遠問自己一句話:What's in there for "me"?
鋼印4:等我準備好了再聯(lián)系
當一個潛在機會出現(xiàn)時,我曾經(jīng)也有如下的心態(tài):“現(xiàn)在timing還不夠好,我自己也還不夠ready,等再準備充分一點我再聯(lián)系對方”。有時候這個事情就會變得不了了之。但 Jay 的邏輯完全相反:
“I’m ready whenever you need me.”“I can learn by doing.”
哪怕當下還不夠 qualified,也可以先約 Coffee Chat 表達興趣,了解一個項目的要求與自身之間客觀存在的差距。如果不大,用三寸之舌去公關,“fake it till make it”;如果差距有點大,而這個方向確實吸引你,就趁熱打鐵、快速補足短板。
Jay 說他經(jīng)常會主動聯(lián)系內(nèi)部和外部的 hiring managers、HR, 目的不是立即換工作,而是建立對市場和自身競爭力的感知。這有兩個好處:
-
未來真有合適機會,你可能在潛意識中被納入考慮名單;
-
你會實時了解當前招聘趨勢、市場最稀缺的能力,判斷“錢往哪兒流”,從而更精準規(guī)劃發(fā)展方向。畢竟跟著錢走,大概率不會錯。
鋼印5:AI時代,Institutional Knowledge是最難被替代的“人”的資產(chǎn)/競爭力?
這話有一定的正確成分,但未必那么適用于未來。
很多人誤以為自己掌握的內(nèi)部流程、人際網(wǎng)、項目節(jié)奏 (所謂的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就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但這些往往是很難遷移的——它們離開特定組織之后,大多會失效。
更關鍵的是,超級全球化退潮后的趨勢已經(jīng)不是“大組織主導一切”,而是超級個體在崛起:AI 的賦能、社交網(wǎng)絡的扁平化、去中心化的技能匹配平臺正在削弱傳統(tǒng)機構(gòu)的護城河。
真正能構(gòu)成個人競爭力的,是你那些跨組織、跨語境依然有效的能力:
比如你是否能獨立思考?是否能寫出能站得住腳的洞見?是否能有節(jié)奏地積累作品與影響力?簡而言之,你是否存在一人成團的潛質(zhì)?
當然,懂得 navigate complex systems、懂 stakeholder management 確實是 AI 難以替代的品質(zhì),也并不是過時的技能點,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大組織還能持續(xù)運轉(zhuǎn)、還能穩(wěn)定賦能個體。在極端不確定的時代背景下,過度依賴 institutional knowledge,會增加自身脆弱性,需要警惕。
如果混跡職場的你也會在這些“思想鋼印”里掙扎,不妨用上述的某些方法給自己做一回小幅“重啟”。別總?cè)サ却皉eady”和“good timing”,與其擔心大環(huán)境不好習慣性地play safe,不如大膽邁出一步,你既會發(fā)現(xiàn)路徑比想象中寬得多,也會發(fā)現(xiàn)外面或許根本沒有下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OnHERWAY ,作者:HE?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