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職場理直氣壯地甩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品牌的旁光 ,作者:家明,頭圖來自:AI生成
甩鍋的藝術,從復盤會議開始
復盤會議,堪稱職場最危險的表演場所。
PPT翻頁聲背后,全是甩鍋的心電圖。
項目沒上線、數據不理想、客戶不滿意,老板臉越來越黑,全員心跳同步加快。
這時候,真正的高手不會慌。
他們會微笑點頭,用一種“我是來解決問題的,不是來背鍋的”語氣,說出一句:“這個其實在執行前我們討論過,我當時也提了風險點哈?!?/p>
只要你說得足夠平靜,就沒有人敢打斷你。
只要你語氣足夠有邏輯,大家都會默默默認這鍋,確實不該你背。
第一招:反客為主法,“我提醒過你了”
這是甩鍋屆的基礎款,但永不過時。
經典句式合集:
“我在郵件里寫過一個建議 (附件是你永遠不會打開的PDF) ”;
“當時我提議走B方案的,但后來我們選了A”;
“我記得我當時在群里發了提醒來著……”
它的精髓在于——不是你說得多清楚,而是你說過了就夠了。
對方沒采納,那就是他的問題。你只是一個被埋沒的先知,而非項目的劊子手。
小貼士:提前三天埋伏一句“我覺得這樣可能有風險”,截圖保存,勝于一百句爭辯。
第二招:笑臉劃清界限,“這個不歸我管哦”
這招適合在現場火藥味升起、但你不想被炸到的時候使用。
“這個好像是市場部同事牽頭的,我這邊是協助”;
“當時內容是品牌方定的,我這邊只是執行”;
“投放預算我不太清楚誒,應該是媒介來確認的吧?”
語氣要柔,態度要誠,面帶微笑,靈魂退場。
你不是不做事,你是“只做我該做的”。
甩鍋不等于推鍋,要用“專業邊界感”掩蓋“責任邊界感”。
第三招:集體模糊法,“我們當時一致決定的”
這是甩鍋界的群體免疫機制。
一旦責任模糊了,就沒人能被清算。
“我們開會當時大家都覺得這個方案可行”;
“當時也有討論,大家都覺得這個命名還行的”;
“我們項目組那時候統一意見是這樣處理的”。
你在說誰?沒人知道。
反正不是你一個人決定的,那就不能怪你一個人背鍋。
第四招:數據障眼法,“從數據上看,其實還行”
當實在推不掉的時候,就用數據來迷魂。
“雖然最終轉化不理想,但曝光量其實很高”;
“點擊率確實沒拉滿,但互動率還可以”;
“雖然ROI沒達到預期,但整體輿情是正向的”。
這是把責任甩給數據本身,讓數據成為那個“不小心掉鏈子”的背鍋俠。
拿數據擋鍋,是職場人的硬核護身符。
數據不對,是系統問題;你不對?不存在的。
結尾:甩鍋是技術,也是哲學
在職場,責任從不公平地落在最努力的人身上,而是最“沒話術”的人。
真正的甩鍋王,從來不是一副“不是我干的”的樣子,而是一臉誠懇:“我們下次一定優化?!?/p>
甩鍋最頂級的境界,是讓全場都以為你是來救火的,而你其實是點火的那個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品牌的旁光 ,作者: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