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俗人邏輯”
各位同學,大家好。
每一次海外游學,都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和學習意義。這一次,我們所處的宏觀環境更為復雜。那么,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和個人該怎么辦?我想,除了在自身熟悉的領域里持續深耕,我們更需要“向外看、向外學”。
向外看什么?學什么?大體有兩條路徑:
第一,橫向學習,去觀察那些經濟發展路徑與中國相似的國家和地區,看看當地企業是如何應對挑戰的;第二,縱向學習,去翻看歷史,研究發達國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理解他們是如何走過產業周期、跨越困境的。
今天,我想結合自己在新加坡的學習經歷,與大家分享一些體會。
一、“俗人邏輯”的治理智慧
我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讀過書。這幾天來給大家上課的老師里,也有我曾經的同學。
新加坡這個國家很有意思。我有一個看法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和大家平時聽到的不一樣。就是新加坡是按照“俗人邏輯”來治理國家的,所以它相對簡單;而我們更多是按“圣人邏輯”來治理,看起來很復雜,需要講兩套話。
舉個例子,新加坡講“愛黨愛國”,不是光喊口號,而是要拿出實際行動,付出金錢。你愛黨你就得給黨錢。這就像談戀愛,你去追別人,光嘴上說喜歡不夠,你是不是要買單?又像娶媳婦,說愛不行,還得付彩禮。所以愛是要有付出的,這就是典型的俗人邏輯。
新加坡政府官員的工資制度就是這樣體現的。比如說,新加坡的部長們都是最愛黨的,是黨挑選出來的人。那么問題來了:部長的工資怎么發呢?
新加坡的做法很有意思:部長薪水分為固定部分和浮動部分,固定部分也不算固定,從全國會計、銀行、工程、法律、本地制造業以及跨國公司六個部分中,各自選出4個最高收入者,取這24個人平均薪酬的60% (后來24個人改為全國個人收入最高的1000人) 。這部分每年浮動。另外還有浮動部分,包括年度可變動薪水、個人表現花紅、國家表現花紅,這些算作獎金。
除了這些薪水,新加坡部長不再享受額外的養老福利,他們的養老、醫療開支和其他所有新加坡人一樣,只能依靠公積金制度,不管他們是否額外再兼任多個政府職位,都只能領取部長這一份薪水。
多干活,只拿一份錢,額外的勞動以及那40% (這里假設:能做到部長級職位的人,如果從事其他工作,有很大可能在收入上和那1000個最高收入者齊平) 就算是你“愛黨”的付出,相當于實際付出了“真金白銀”。這樣一來,嘴上喊口號的少了,留下的是真正干事的人。
此外,他們也很強調“花時間”來體現愛。愛一個人,你要花錢,還要花時間。只花很短時間,那叫交易;花很長時間,才叫愛情。
我在新加坡讀書的時候,就跟著他們的黨員去體驗過這種“花時間”。比如每周四晚上七八點左右,他們都要在社區里接待群眾,一邊坐個律師,一邊坐個黨代表,部長本人也會親自參加。我跟著部長去過幾次,結束后大家就去大排檔吃宵夜。這樣的基層接待,他們一做就是幾十年。所以你看,新加坡的治理邏輯就是“俗人邏輯”: 錢要真花,時間要真花。
再比如說,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的黨中央,一共十幾個人,辦公面積200平方米左右。地點還在幼兒園的樓上。全年開銷大約600萬新幣。錢從哪來?不是納稅人掏的,而是誰愛黨,誰來出。議員和部長們把自己收入的一小部分捐出來,用來維持黨的運轉。黨中央也就十來個人,還都是兼職。
而且新加坡公務員的薪資發放很簡單,錢直接發到你口袋,沒有補貼,也沒有秘書、司機、住房等福利。如果你要是犯錯,工資也沒有了。所以,他們的生活往往非常節儉。我們也經常能看到一些部長自己打出租車。因為都要花自己兜里的錢,自然精打細算。
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退休以后完全可以自由選擇去做事。如果你在工作崗位上沒能力、服務不好,就不會有人再請你。相反,專業能力強、口碑好的人,即便是退休,也會被企業邀請。比如我作為一個民營企業主,想請退休官員做事情,一定是請有口碑的、能干的人,不然自己要出事。
另外,新加坡的國企用人也是一套“俗人邏輯”。不是說誰當過部長,誰就能理所當然去管國企。他們的邏輯是:你有能力,就可以來當CEO。比如凱德集團的前總裁廖文良,原本在政府機構服務,之后到私人企業工作,后來被請去管理國企,把凱德做得非常好。這就是“俗人邏輯”,看能力,不看身份。
總之,我在新加坡學習兩年最大的體會就是:他們治理的底層邏輯是“人都是俗人,就按俗人的要求來”。管理原來也可以這么簡單。
二、學習帶來的“意外收獲”
我覺得學習還有一個特別大的好處,就是能讓我們發現原本沒注意到的聯系,而這些聯系往往會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思考。
比如,很多人沒想到,房地產行業的低迷,居然影響到了養豬業。為什么?因為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對豬肉的需求量很大。可是現在房地產行情低迷,住宅商品房上半年銷售額只有3.9萬億元,全年估計不到8萬億,而最高峰時是一年銷售十八萬億左右。市場規模一下子少了十萬億,工地停工,農民工沒活干,豬肉需求就下降。
這讓我重新認識了“產業鏈”的真正含義。過去我們講房地產產業鏈,總覺得是家居、建材、玻璃、木材這些行業,卻沒想到連養豬業也在其中。這就是學習的價值:讓我們意識到世界上的聯系遠比想象復雜,我們的常識其實很有限,只有不斷去探求、滿足好奇心,才能理解更多東西。
另外,好奇心帶來的生意也無處不在。就拿我在普吉島的經歷來說,有兩個咖啡店讓我印象很深。
其中一家是“獅子咖啡店”,他們把小獅子養成寵物,客人喝咖啡的同時還能花600泰銖去摸一摸,這個創業點子很有意思。另一家是“老虎咖啡店”,雖然咖啡和老虎本沒有關系,但他們硬是把兩者結合起來,同樣吸引了游客。這些案例雖然看似“離經叛道”,但本質上是對用戶好奇心和體驗價值的捕捉。
這也告訴我們,創業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的認知還沒有被打開。學習的意義正在于此,幫助我們突破認知。
過去很多人都被“追風口”的思維誤導,總想著等風來。但真正賺大錢的,往往是“造風的人”。比如馬云、馬斯克,他們都是創造風口的人,而不是等風的人。迎風的人,也許能在早期分一點紅利,但等風口擁擠時,再去做幾乎沒有機會了。就像電商行業剛起來時,第一批、第二批做電商的人都賺到了錢;可如今再做電商,想賺錢很難。
很多新的生意模式,在出現之前沒有人能想到,比如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這些領域的開拓者,其實就是在“造風”。而如果只是等待,等到人人都用上了,我們再進入市場,往往為時已晚。所以,學習是要讓我們自己成為“造風的人”。
結語
總之,商業環境變化太快,如果只停留在慣性認知,就很容易被淘汰。走出來學習,才能發現,做生意其實有另一種方式。
比如說,新加坡、越南等不同國家的制度環境和商業邏輯,孕育了企業不同的發展路徑和機會。通過觀察這里的民營企業發展經驗,去思考如何搭建適合自身的資本結構和人才體系,讓一家中國公司成長為真正立足亞洲、面向全球的企業。這正是我們此行新加坡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