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線城市回老家,才發現小城市根本沒有廣告行業
一、杭州-黃山
原來在一線城市的廣告公司做AE,現在在縣城超市活動部門負責宣傳傳播。大家都問我原來的職位是什么,我回答叫AE,中文叫客戶主任,從此同事們都非常尊重我,照顧我。背后都說主任是一個很大的官了,和縣科級干部一樣。
二、廣州-東莞
一線城市的行業競爭太大了,轉去二三線城市做商業活動,套用之前在廣深做的那些方案,簡直降維打擊。市集活動隨便想個“夏日出逃計劃”“城市放空計劃”標題,再配上多巴胺視覺配色,加上一場港樂音樂會,領導馬上覺得高大上。
預算不多,但不會指手畫腳。一線城市現在也沒預算,還要自帶KPI,人流量,會員注冊,銷售轉化……還要各種比稿,基本就是價低者贏。有些甲方還總提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改來改去,沒落地都不敢想象最終效果。
三、北京-煙臺
之前在國貿上班,大家通勤都快步走,很少有慢悠悠散步。現在回老家做文員,慢節奏生活太爽了。跟身邊同事用老家話聊八卦活人感up,工作也不用釘釘,溝通一下就ok。
工作時間方面,北京廣告業真是透支我的身體,所謂“彈性上班時間”,就是早10晚9點的固定時長。廣告行業默認潛規則:必須加班,24小時待命,群里領導發話要收到之類.……現在早七晚五,雖然起得早但到點就走。如果不考慮工資的話,文員是不會心累的,工作沒什么技術含量,工資在小縣城也夠花,還能享受周末雙休。終于不用因為寫不出方案挨罵了。時間完全屬于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四、北京-江西九江
在北京4A廣告公司做了7、8年,負責華為、騰訊的品牌營銷。之后回了老家,給一個本土餐飲品牌的20來家店做品牌管理。發現路子和打法完全不同,品牌負責人偶爾還要帶著團隊去街上發傳單啊!一年營銷預算不到10萬塊啊!
五、上海-成都
之前在上海做信息流,主要做ka客戶。回來轉做區域,正在適應中。發現同事韌性好高:普遍小幾千的薪資,還要租房吃飯,有的還成家了,家里也沒礦,短期內也看不到收入增長的明顯節點,可能是川人特有的豁達吧。
成都發展靠資源比重大,早些年已購房且無房貸的可以回來,畢竟就生活而言還不錯,戶口也好解決。如果沒有收入增加或者已購房產的錨點,只是想回二線,后續大概率還是會回一線拼。
六、北京-格爾木
不知道回二三線城市的生活是開始了擺爛,還是說沒有了上進心。以前上班通勤地鐵+公交一個半小時都覺得很正常,現在通勤開車半個小時都覺得遠。小城市的老板不見個三五回談不成事,如果你們之間有共同的關系,那這事去趟ktv就可以。沒有的話,你的背景和能力都只是幌子。
七、北京-西安
北京4年廣告策劃,來西安三四年,做過餐飲類、美陳類、政務類、接一線客戶媒介類,目前在一個還算穩定的甲方上市公司品宣部,壓力不大不加班,薪資情況在1w左右。
最大的感受是西安基本沒有正經做廣告的乙方。本土廣告公司都是做會展、美陳、餐飲、政務以及攝影,都會自稱西安top級廣告公司。些許有“追求”的公司,會做文創 (但沒什么水花) ,整體行業更“務實”且合作粗暴。員工福利不太規范,大部分沒有公積金,雙休很少,小公司經常出現裁員不賠償而引起訴訟的扯皮事件。
本土客戶更關注營業額,不太看重審美、創意、策略,一個凝聚乙方智慧的案子,最后都變成了客戶已有想法的落地執行。 (尤其政務類客戶,領導層層加碼下毫無發揮空間,但他們預算多,對乙方來說比較穩定,獲取這類客戶基本靠關系,but結款巨慢需要天天催) 客戶質量普遍不高,合作流程不規范,free時候還遇到直接失蹤跑路的。
八、上海-長沙
以前在上海做 AE,只管報價報需求,10:30上班,7:30下班。回長沙后,一個人要變成一個團隊,策略是你媒介是你,內容還是你,還要做各種品牌觸點的執行優化。更重要的是錢還沒有以前多,早九晚九算正常下班,美其名曰你要做的全面懂得更多。
九、深圳-湖南
1)行業氛圍更功利,不像搞創意的,更像落地執行公司。不關注創意,只在意轉化,最終定版全由老板說了算。但凡強調創意,就會被批“不實際、太飄”,慢慢磨掉了做創意的積極性,整個團隊氛圍功利又急躁。我們組負責的酒類品牌面向四五十歲中年男性,標題往往又干又自嗨,更多追求的是大眾性,而非social化表達。
2)一線城市流行創新形式幾乎不可能,還在朋友圈發海報、H5抽獎這些老掉牙的傳播方式。線下更沒勁,文旅項目就請達人探探店,食品類就找主播直播,一點做廣告的感覺都沒有。
3)以前在深圳,公司會組織封閉式培訓 (海邊五星酒店兩天一夜,內外部講師授課) ,有系統的專業提升機會;而老家這邊,員工“野蠻生長”,沒有輸入,只有輸出。
4)加班強度、內卷程度超過了一線城市,且焦慮感更重——私人公司老板的壓力直接轉嫁到員工身上,壓榨感明顯。
5)習慣了中英文夾雜說廣告術語,現在的同事經常聽不懂還問你啥意思,還認為你是從一線城市回來裝逼。
6)以前面對客戶的無理要求,團隊敢直接懟客戶。在老家,老板帶頭跪舔,還給客戶墊錢,最后錢收不回來,倒貼錢都有。幫客戶做內部匯報ppt是常有的事 (跟我們項目無關) ,老板直接拉群。
最受不了的,還是“一人多崗”。按文案招進來的,試用期卻突然塞方案讓我寫。我想著新人多干點也正常,就接了。結果轉正直接按策劃算,工資卻半毛錢沒漲!拿著文案的錢,干著策劃的活兒。后來又天天PUA我,讓我再兼著AE的活兒,連執行都得干。
十、北京-天津
會展/地產 (甲方) ,大外宣文案崗,待遇比北京低10%~15%,免費食堂。聽同事說以前好的時候,招創意人員按北京薪資標準,有一線城市履歷優先。
地方官僚,啥內容都層層請示審核,經理-總監-總裁。從PR稿件、宣傳物料都看,細到垃圾桶上的標識牌,一句“不好看”,設計出了十幾版。經常已讀不回,說不回就是不滿意,具體咋不滿意,自己猜。開會還有記會議紀要,格式為:xx總指示,xx總補充。設計作圖布局要按照風水,例如LOGO要放在固定的位置,說大師給看過。
活兒比較雜,分工沒有那么細致。有的領導沒那么專業,讓平面設計出3D效果圖,讓文案策劃擬定合作等,老板要參加晚宴,還要寫敬酒詞。專業能力重要,但也不是特別重要……有些活動要給老板寫發言稿,但是用詞要注意,例如“蒞臨”要寫成“立臨”,以防不會讀。
十一、廣州-廣西梧州
回老家廣西梧州,成為了一個自由職業的廣告人。
最初執念是進本地公司,但很快認清事實:觀念、薪酬、工作模式差距懸殊,我以為專業換業績時,人家只是呵呵一笑道業績是靠騙保的真相。之后在家看書,寫公眾號,上網課,參加私董會。雖被割韭菜,也思考沉淀了“經驗+專業+線上”的工作技能迭代,也樹立了“不是做到最好才輸出”,而是“合適就是最好的選擇”。麻醉和說服了自己,開始了自由策劃人模式。
前期靠刷臉找朋友,以營銷咨詢顧問身份陪跑1-3個月。到期又換下家,再干1-3個月。第一個月,盤點老客,提升復購率;梳理產品,調整推廣側重;優化傳播作業,擯棄自嗨式廣告宣傳形式。一般來說,三板斧下來,不用額外增加推廣費用,業績增長明顯。
第二個月,老板對我信心大增,愿意增加廣告費,于是業績還是增長的,只是推廣成本增加了。這時候,要急流勇退了,因為三板斧掄完,存在的意義就是占成本了。這時候撤退,還能保持“業績一來就漲,一走就縮”的IP形象,江湖流傳哥的傳說。
收費模式就是包食住的友情底薪+業績獎金。業績沒增長就拿底薪。一個新員工的工資,可以雇到我這樣的資深總監來干活。這樣下來,我的客源有著落,我的收入夠茍且,一年算下來,和在廣州上班做牛馬差不多了。這種營銷咨詢模式,不適合初創企業、小企業、專業部門不健全的企業。
這幾年,我江湖游俠式游走在廣州、鄭州、武漢、重慶、成都、南寧等地,創下了“51促銷創收1200萬業績”“618活動五天800萬”等實操案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姜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