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家IP破產于2025
2025年,一場以“企業(yè)家IP”為核心的造神運動,終于在年中走到了盡頭。
去年年底,鐘睒睒說自己最看不起當網(wǎng)紅的企業(yè)家。當時我還不以為然,現(xiàn)在我有些理解他了。
一些被視為企業(yè)家IP的標桿們漸漸銷聲匿跡:
于東來退網(wǎng)、雷軍沉默、俞敏洪啞火、周鴻祎被噴、董明珠坦言“今后要少說話”,哪吒汽車的張勇直接消失,最后連已經(jīng)去世的宗慶后,最近陷入了爭議。
我們也終于看清了一件事:企業(yè)家IP看上去像一種商業(yè)策略,進一步看,只是公眾情緒的副產品。
情緒有潮汐,時漲時落,漲的時候以為是國王的加冕,落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是皇帝的新裝。
情緒也有經(jīng)濟周期,它會通脹,也會通縮。通脹的時候,情緒是資產,通縮的時候,情緒變成負債。
一
過去十年,在極致內倦的競爭環(huán)境下,產品差異在硬指標上被迅速抹平,價格戰(zhàn)壓縮了增長空間。
唯一能放大的,只剩下“情緒”。
在算法的推波助瀾下,情緒被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由此,中國商業(yè)輿論場開始了一輪“情緒通脹”周期。
于是,企業(yè)家?guī)е约旱娜烁癖硶煌频轿枧_中央,成為品牌的替代符號和信任錨點。
當其他結構性信任機制失靈時,我們只好把信任強行轉移給某個“看得見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yè)家IP更像是一次社會功能的平替。
-
當產品失去說服力,就寄望于代言人;
-
如果企業(yè)不透明,就讓企業(yè)家做發(fā)言人;
當商業(yè)邏輯難以理解,一個“動人故事”就能取代邏輯和理性。
公眾也不是真的要判斷誰可靠,而是在選一個“我愿意信”的人。只要他存在,焦慮就能緩解,混亂中就能找到一個信任的坐標點。
流量邏輯進一步加速了這個過程——算法偏好情緒,媒體追逐熱點,表達越極端,傳播越容易,盲信就越容易產生。
于是乎,有人在臺上振臂一呼,高喊“為夢想窒息”;有人穿上黑色皮衣,宣布“人生最后一戰(zhàn)”;也有人一邊賣貨一邊上演“真還傳”。
我們以為那是企業(yè)家某種時代精神的表達,其實是我們在投射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有個概念,叫“情緒感染” (emotional contagion) 。當群體陷入某種狂熱狀態(tài)時,個體的理智會讓位于集體的情緒。
每一次“淚目”“破防”“刷屏”,往往不在于事實本身,而源于我們內心深處的心理需求——我們渴望被感動,于是主動尋找能夠滿足這種情感需求的對象。
這個時候,情緒被當成信任的替代品,不斷加杠桿,成為企業(yè)家IP時代的底層邏輯。
情緒不再只是個人表達,而是一種資源、一種籌碼,甚至是一種貨幣。
它被反復透支,在過去十年里,通脹了太多情緒價值:真誠、人設、奮斗、逆襲、初心……
直到進入緊縮周期,它們變成了過度使用的標簽,像被過度炒作的幣種,已經(jīng)沒有人再相信它有實在的價值。
不是因為公眾變得刻薄,而是對情緒表達的耐受度下降。
你再說“我還在堅持”,大家的第一反應不是動容,而是冷笑:“你還想要什么?”
你再說“為國貨崛起”,別人只問你一個問題:“你孩子國籍在哪兒?”
二
IP是個殼,一旦套上,它就不再允許你做自己。
契訶夫寫過《裝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別里科夫活在套子里,不是因為有人強迫,而是因為那是唯一能讓他感到安全的方式。套子一層層包裹:制度、文化、期待、輿論。
他不反抗,也不逃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維持——維持外界希望看到的樣子。
今天的企業(yè)家IP,和別里科夫沒有本質差別。
只不過,這個“套子”換成了公眾的期待、流量的挾持、算法的預判。
在那個狀態(tài)下,IP已經(jīng)和商業(yè)無關,你只是被要求維持一個人物設定。
人設也不是企業(yè)家自己的選擇,而是被動接受的“公眾期待”。你可以表達,但只能表達大家期待的那一部分。
你就不再是你,而是公眾投射出來的那個想象。你不能拒絕,也不能消極。你要配合,要經(jīng)營,要持續(xù)提供情緒價值。否則情緒就會反噬,把曾經(jīng)的好感倒轉成敵意。
你必須出現(xiàn)在他們希望你出現(xiàn)的場合,說他們希望你說的話,哭在他們希望你哭的時刻。
否則,你會被說“不真誠”,被說“塌房”。
總之,企業(yè)家失去了重新定義自己的權利。
這就是IP的悖論: 它起初讓你紅,是因為你像你自己;它最后讓你困,是因為你必須永遠像大家眼中的你。
三
更大的問題在于,企業(yè)家IP這套邏輯從一開始就建立在一個荒謬的預設上——你能控制社會情緒,甚至能讓它長期為你牟利。
很多企業(yè)家相信自己能做到,甚至沉迷于這種幻覺。他們覺得只要運用得當,就能點亮流量,把企業(yè)推到巔峰。
但這不成立,從來不成立。
情緒當然是一種能量,但它不可控。你可以點燃它,卻無法預測它燒向哪里。
過去幾年,我們看過太多這樣的反轉。
經(jīng)濟上行的時候,企業(yè)家是財富偶像,情緒是仰望的。
董明珠她幾十年來一貫的形象,是“永遠不服輸?shù)蔫F娘子”。這種形象在高增長時代讓她像一面旗幟。
但旗幟舉得太久,人會累,觀眾也會疲憊。當她今年說“以后要少說話”的時候,是她清醒地意識到:情緒的風已經(jīng)不再站在她這邊。
文化式賣貨在第一次是力量,重復三次就變成了刻意表演。
董宇輝前幾年還被捧成“知識帶貨”的代表,結果,一場股權風波后,說一句橫渠四句都會被噴。在情緒邏輯里,已經(jīng)沒有邏輯和對錯。
這就是情緒的本質——它不是線性的,而是渦流。
它讓你以為自己在駕馭情緒,但事實是,你只是情緒的乘客,還是沒有安全帶的那種。
表面上看,它像風,連豬都能吹上天;實際上,它更像一股下潛的氣旋。所有想借這股風起飛的人,最后都會被吸到底部。
這就是為什么,張一鳴退場,馬云游學,雷軍開始沉默。
不是因為他們害怕,而是他們明白,只有退出IP邏輯,才可能回到商業(yè)邏輯。
四
2025企業(yè)家IP的退潮,是一個信號,商業(yè)回歸本質的信號。
商業(yè)本來就不應該建立在情緒之上,也不該再用IP來包裝。
商業(yè)世界的底色結構、組織、產品、效率、交付。
而對每一個想做企業(yè)家IP的人,我只說一句話:
不要試圖左右情緒,你如果踩中了它的風口,它會帶你飛。
但你得記得,它不是你召喚的,你只是恰巧在那個時候站在那個位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刀客Doc ,作者:刀客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