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高管放話,對標比亞迪海豚;A 車企談判有狠招,供應商遭遇小黑屋;J 公司擬設需求部,銷售將介入造車丨智駕情報局Vol.3
A 公司談判有狠招,供應商遭遇小黑屋
車圈年降談判本是常規操作,但 A 公司的玩法格外“硬核”。
所謂年降談判,就是主機廠會要求供應商在原有供貨價格基礎上降價。但據知情人吐槽,在處理涉及產品質量、技術整改或年降談判等關鍵議題時,A 公司會將供應商的銷售負責人關進物理意義上的 “小黑屋”。
具體就是把供應商銷售負責人留在會議室里不讓走,得等到降價達到預期或者問題解決才放行。雖說時長控制在 24 小時內,法律風險倒是規避了,但這陣仗,估計能讓供應商負責人心里打鼓。
想想看,被 “圈” 在會議室里,一邊要應付對方強勢態度,一邊急著算自家成本賬,焦慮感拉滿。畢竟價格不是菜市場砍價,質量問題也得細查,這樣的溝通方式,實在不像商業合作該有的樣子。
對供應商來說,合作本應平等協商,被這么 “拿捏” 著談,心里難免不是滋味。商業合作講究個你情我愿,A 公司這招事兒是辦了,但供應商那兒的人也得罪了。
90 后高管放話,對標比亞迪海豚
外國知名汽車品牌事業部來了一位 90 后高管甲。
自從該品牌踏上年輕化轉型之路,便開始大膽起用年輕人。而甲絕非空降的 “新手”,甲原本就負責過該品牌的年輕化新能源車型項目,憑借這份扎實履歷,在內部早已被寄予厚望。
甲這人,向來以言論大膽、鋒芒畢露著稱。就在該品牌新車發布前的新品溝通會上,他毫不遮掩地放出話來:要直接對標比亞迪海豚,還直言只要價格跟著海豚 “抄作業”,他們就沒理由失敗。
這番直白表態,一邊透著他對自家產品的十足底氣,一邊也讓不少行業人士把焦點對準了該品牌的市場策略,都在琢磨這波操作會給新能源市場帶來什么新動靜。
年輕高管有沖勁兒是好事兒,但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向來激烈,市場策略是否可行還需市場的實際表現來檢驗。
A 公司高層換血,乙漸失權柄,丙重掌核心
當年,乙憑借在一收購案中的貢獻,被 A 公司大老板提拔為公司控股 CEO,一度手握重權。
而那時呼聲更高的丙在機遇擦肩而過后,轉身出走創辦了一個智能電動車品牌,成為 A 公司一系在新能源領域的重要力量。
掌權后的乙對業務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先和藍廠聯手打造高端智能汽車機器人品牌,又主導收購了早已 “掉隊” 的 3C 公司,組建新品牌。為了推進上市,甚至把另一個銷路不佳的汽車品牌也塞進了新品牌體系。可一番折騰下來,不僅相關業務未達預期,百億資金打了水漂,還把 A 公司高層的耐心一點一點磨沒了。
2024 年底,A 公司啟動大規模整合,丙重新上位,牽頭梳理業務,重塑 A?公司的新能源版圖,而乙則被徹底邊緣化,雖名義上還掛個職,實則話語權全失。
如今,A 公司的格局已然清晰:丙穩穩站回了中心位,而乙只剩工位,沒有權力。
職場這條路,從來不是直線上升的坦途,起起落落才是常態,身為職場人也只能不斷適應變化,拿實力說話。更多細節內幕,歡迎添加作者微信 Hugh-wangruihao 交流。
自主品牌收編智駕子公司,智駕整合定位尷尬
國產自主品牌早年間成立 B 公司,任命丁為 CEO。這位有技術抱負的掌舵人,一心想雙線發力:既要做 L4 級?Robotaxi?樹標桿,又要整合該品牌所有智駕供應商推動產品落地。
但該自主品牌一年僅 2 億的投入,讓丁難以兼顧兩端,最終 Robotaxi 進展不順,高階智駕也沒做出名堂。
更尷尬的是,B 公司 “智駕整合商” 的身份對該自主品牌和供應商來說頗為雞肋。品牌與供應商直接合作不僅能省掉中間商差價,其高層還能實現利益二次分配,這就讓 B 公司的存在價值被大幅削弱。
矛盾最終爆發。在一次供應鏈大會上,經銷商提出 “穿透式合作”,拒絕中間商賺差價。隨后該品牌還安插其他負責人與丁形成競爭,并反復強調壓縮中間成本。今年 5 月,B 公司被并入該品牌的智能化中心,丁被迫離職,這場智駕整合嘗試徹底落幕。
定位模糊又缺資源支撐,B 公司的結局早有伏筆。對丁而言,空有技術抱負卻架不住現實掣肘,這份力不從心,或許是不少想干出成績的高管都懂的無奈。
C 公司架構大調,亂了陣腳,也慢了項目
C 公司本想重整旗鼓,卻自亂了陣腳。
今年以來,國內好多車企都在大調組織架構,為了跟上市場變化,C 公司也加緊了組織變革。
不得不說,排兵布陣可是門兒大學問。C 公司從7月7號啟動組織架構調整,原來的兩個技術部門團隊合并,并有一位來自吉利的高層加入。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原本平衡的局面被打破,公司內部開始新一輪的拜山頭,各自開山立派,瓜分地盤,一時間烏煙瘴氣,讓那些真正在一線踏踏實實干活、能推動事情落地的人叫苦不迭,不少有真才實學的人都無奈離開了。
也真不怪這些人要走,因為這次調整有些車型的新對接人一直沒到位,辛辛苦苦熬夜推進的項目因為人事變動而拖慢了項目,的確是讓人郁悶。
自動駕駛企業上市陷僵局,投資方博弈成端水難題
深圳自動駕駛領域的新銳企業?D 公司的遞表上市進程卻卡在了關鍵的簽字確認環節。
作為D公司的現有投資方, E 廠的簽字對 D 公司的上市流程至關重要。但 E 廠始終不肯落筆,背后的癥結清晰可見:其行業競對 F 廠近期明確表達了參與投資 D 公司的意向。
對 E 廠而言,F 廠的加入絕非小事,這意味著自己在D公司現有的業務合作份額可能被分流,甚至被逐步侵蝕,這種潛在的利益損失讓 E 廠難免生出不滿情緒。
能同時獲得兩大科技巨頭的青睞,對 D 公司這樣的新銳企業來說本該是件值得慶幸的事。可現實卻讓 D 公司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
一邊是現有投資方 E 廠的明確顧慮,若處理不當可能影響當前合作;另一邊是潛在投資方 F 廠帶來的新機遇,得罪了可能錯失發展機會。如何在這場巨頭博弈把水端平,成了 D 公司推進上市進程中必須跨過的一道坎。更多細節內幕,歡迎添加微信交流:XY8899672
無人車企業 G 公司陷侵權糾紛,上市進程受波及
無人配送車企 G 公司最近卷進了一場侵權風波,電商平臺 H 公司已經就此事在今年 7 月正式立了案,具體細節還在調查中,不過這場糾紛已經明顯影響到了 G 公司的上市進程。
糾紛的核心和 G 公司的團隊構成有很大關聯,G公司的核心團隊成員大多來自 H 公司,因此 H 公司認為這些從公司離職的人帶走了內部的技術資料和系統代碼,這些東西又被 G 公司用到了業務發展上,這就是雙方矛盾的開端。
更讓 H 公司不舒服的是,有知情人稱 G 公司在和談合作的時候,會主動提及自家團隊有不少 “原東家的資源”,甚至還借此拿到了 H 公司競爭對手的投資,這波操作無疑是給矛盾火上澆油。
據說,H 公司選在這個時候著手處理這起糾紛,正是盯上了 G 公司推進上市的關鍵節點,“上市前不解決,還等什么時候?”
不過 H 公司雖使了手段,但其憤怒也不難理解:人才流動本是常事,但四處宣揚挖人墻角、向對手表忠心的做法實在不地道,G 公司這次也算禍從口出。更多細節內幕,歡迎添加微信交流:XY8899672
少說少錯,I 集團高管在外發聲遭內部警告
向來風格偏保守的 I 集團,近來愈發收斂。不久前的公開論壇上,高管戊與其他公司老板簡單交流了幾句,回到集團便收到警告,理由是 “話多易惹麻煩”。
隨后,I 集團直接下了死命令,要求無人泊車、自動駕駛等技術一律不許宣傳,生怕被揪住字眼做文章。如今的 I 集團,技術細節不能提,戰略方向不能談,連營銷也只剩顏色命名、靜音座艙這類不會出錯的安全表達。
據說,這樣的策略與 I 集團領導風格全面轉向保守有關。現在內部的風向是,改革就是降本,創新視為冒進,宣傳成了雷區。員工間常念叨:“不是干不好活兒,是怕說錯話。”
如今的 I 集團,行事像在走鋼絲,少了搞汽車的沖勁。或許對打工人來說,這種處處得小心說話的滋味,比活兒累更讓人憋得慌。
傳聞 J 公司設用戶需求部門,銷售將介入造車環節
有消息稱,J 公司近期計劃成立用戶需求研究部門,銷售團隊也將參與到造車環節,為產品開發提供用戶需求反饋,不過該信息尚未完全證實。
此前,J 公司造車多由設計院主導:設計團隊完成車型研發后,再交由銷售團隊推廣。但問題在于,不少工程師眼中的理想配置,普通用戶卻難理解其價值,比如部分智能化功能參數雖然領先,卻因缺場景化說明,讓消費者摸不清實際用途。
這一現象與 J 公司工程師文化導致用戶需求與產品銜接不足有關。好在企業已意識到問題,其實對用戶而言,車企更聚焦實際需求,總歸是件好事。最近 J 公司的變動還有很多,想要了解更多細節,歡迎添加微信交流:XY8899672
讀完這篇文章還意猶未盡?歡迎加入 “車廠行業交流群” 接著聊。群里匯聚了各領域從業者,每天討論車廠的最新動向和行業的潛在機遇,入群可掃碼或添加微信:XY8899672 ,助你緊跟行業節奏不落后。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