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億,八旬老漢在深圳騎出一個IPO
來源:融中財經(ID:thecapital) 作者:千然 編輯:吾人
港交所又來了個超級“消費股”。
9月9日,來自深圳的“全球折疊自行車龍頭品牌”大行科工(02543.HK) 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公司上市首日較發售價49.5港元高開36.36%報67.5港元/股,總市值約21億港元。
單從體量看,大行科工不算“大股”,但從市場表現來看卻不容小覷。在此前打新環節,綜合多家券商披露的數據顯示,大行科工孖展認購總額超2600億港元,超額認購倍數高達6688倍。數據不僅大幅超越今年的新股,更打破了毛記葵涌在2018年創下的6289倍超額認購紀錄,成為港股新晉“超購王”。
打新期的市場情緒延續到了上市首日,大行科工開盤暴漲XX%便是例證。值得一提的是,近一年以來,部分新消費品牌在港股表現便已十分矚目。截至9月8日,2024年12月上市的毛戈平股價在不足一年時間內累計漲幅達235.906%,今年新上市“消費股”古茗、蜜雪冰城、赤峰黃金、周六福則分別較發行價累計漲幅達119.718%、100.988%、118.367%、101.333%。
作為折疊自行車這一細分消費領域的龍頭,在資本市場備受青睞的大行科工有其獨特的競爭優勢。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按2024年零售量計,大行科工在中國內地折疊自行車行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26.3%,按2024年零售額計,大行科工亦位居中國內地折疊自行車行業首位,市場份額為36.5%。
大行科工在港交所成功揮起上市寶捶,也意味著所處地深圳在今年又收獲一個IPO。今年以來,深圳已跑出影石、優優綠能、手回集團、首航新能、矽電股份等多個明星IPO,且排隊IPO的名單中,隨處可見深圳企業的身影。
01
科學家轉行成“現代折疊自行車之父”
若時光倒退數十年,41歲的韓德瑋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在花甲之年后不僅沒有放緩腳步退休安穩度日,反而在84歲高齡時,帶領一手創辦的大行科工以6688倍超額認購成為港股“超購王”并成功推開資本市場大門。
圖/韓德瑋簡介,來源/大行科工官網
但在“現代折疊自行車之父”的美譽加身前,韓德瑋的頭銜是“激光物理學家”。
1941年出生于廣東韶關的韓德瑋,在9歲那年隨父母移居香港,19歲舉家移民美國,1973年在南加州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后,韓德瑋前往位于洛杉磯的休斯飛機公司任職,工作主要致力于戰用激光的研究和發展。
1977年,韓德瑋被公司保送到在加州馬里布頗有名望的休斯研究院工作。在這里,韓德瑋有選擇研究項目的自由性,并開始著力于追求激光核聚變的研究,希望為人類提供清潔的能源。期間,專注于雷射研發的韓德瑋與活躍于學術、業界及政府實驗室機構的作者共同撰寫了《Laser Handbook》(一本于1979年出版的書籍),這本收錄有關雷射技術及應用文章的書籍至今仍是行業工具書。
若按常理,韓德瑋該在實驗室里終老。但發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使韓德瑋意識到由于許多技術方面的原因,激光核聚變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的想法可能在他有生之年都無法實現。
同期間,不少人受石油危機影響開始減少對汽車的依賴,而將自行車拆解塞進汽車的過程費力又繁瑣,于是如何將公共交通和經濟輕便的交通工具相結合,成了縈繞韓德瑋腦子揮之不去的“新命題”。
命運的齒輪也是這時悄悄發生著轉動。
在隨后的多年光陰中,韓德瑋白天致力于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夜晚則沉浸于車庫中的發明創造。歷經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他終于在1981年成功研制出第一代“韓式折疊車”。他滿懷期望地為這項發明申請專利,并試圖將其打造為一個知名品牌,卻屢屢遭到外界的質疑與冷遇,熱情頻頻受挫。
就在信念逐漸動搖之時,韓德瑋博士與他的弟弟Henry通過廣泛的媒體宣傳,成功吸引了35位投資者,共籌集到2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借此東風,他們于1982年在北美正式創立了大行品牌,并通過DNA(Dahon North America Inc.)開始經營大行品牌。
公司成立后不久,為提升生產效率、擴大經營規模,韓德瑋于1986年建立大行臺北生產基地,借助當地自行車產業蓬勃發展的地域優勢繼續拓展事業,并由Henry負責美國市場的運營管理。此后,公司業務迅速起飛——1993年,公司第三代折疊車研發成功,榮獲臺灣省發明獎;同在1993年,第四代折疊車研發成功,且廣東基地落成;2000年,大行品牌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評為“世界最大折疊車產銷集團”;2001年,深圳生產基地落成。
2016年,公司以深圳市美大行科技有限公司為名稱成立,負責大行品牌的經營及管理。
落戶深圳以來,一個隱形冠軍的成長之路也就此鋪開。
根據灼識咨詢的數據,按2024年零售量計,大行科工于中國內地折疊自行車行業市場份額達26.3%;按零售額計,市場份額為36.5%,位居中國內地折疊自行車行業首位。
02
八旬老漢,收獲一個IPO
四十年深耕折疊技術,作為大行科工掌門人的八旬老漢韓德瑋,也順理成章拿下人生第一個IPO。
這個IPO含金量如何呢?
業績表現來看,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從2.54億元增長至4.51億元,兩年復合增長率達33.1%;凈利潤從3143萬元增長至5230萬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9.1%。2025年前四個月,公司營收1.85億元,同比增長46.8%,凈利潤更是暴漲69.3%??梢哉f,隨著折疊自行車未來銷售數量有所上升,大行科工的盈利能力較為平穩且有上升趨勢。
“隱形冠軍”大行科工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強大的產品力和技術壁壘之上。
根據灼識咨詢資料,大行科工是中國折疊自行車行業擁有最多專利品牌的企業。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在中國國內擁有113項有效專利,在美國、歐洲及日本擁有22項有效專利,這些專利涉及自行車設計的各個基本層面,包括車架結構、折疊結構、騎行系統等核心領域,將性能、舒適度美學價值融入自行車。
且公司通過研發體系保障持續創新。數據顯示,公司研發團隊由韓德瑋領銜,含2名博士專家領導,持續致力于技術開發工作。公司建立了中國內地首個折疊自行車專業測試中心。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發支出分別為900萬元、1070萬元、1760萬元。
盡管大行科工業績表現突出,但其發展道路上依然存在多項亟待解決的挑戰。
數據顯示,公司外包生產比例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從2022年的29.5%大幅提升至目前的55.5%,反映出企業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度顯著增強。這一變化不僅可能帶來成本控制上的壓力,也對產品質量一致性和供應鏈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電動化轉型成為公司戰略布局的重點與難點。大行計劃投入研發資金,全力發展“E-DAHON”系列電動折疊車產品線,目標是力爭在兩年內將電動產品收入占比從當前的8%提升至30%。值得注意的是,大行雖推出了e-DAHON等多款電動折疊車產品,但3999元的產品定價明顯高于市場上以“白牌”為代表的大眾價位產品,如何在性能、用戶體驗與成本之間取得有效平衡,成為其市場拓展的關鍵。
市場競爭格局同樣復雜。在高端市場,英國品牌Brompton憑借“手工折疊工藝”與“復古設計語言”占據重要份額;而在低端領域,眾多白牌廠商則借助電商直播渠道,以極具競爭力的低價策略迅速搶占市場。
大行目前所處的“中端占優、高低受壓”的市場位置,雖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直接與兩極品牌血拼,但也面臨來自上下兩端的持續擠壓。如果未來進入折疊自行車領域的品牌繼續增多,行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很可能對公司現有的盈利水平和市場份額構成新的挑戰。
03
“深圳板塊”再添一員
同樣值得慶祝的,還有大行科工所在地,深圳。
大行科工并非深圳在今年跑出的第一個IPO。據不完全統計,3月24日,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探針臺設備制造企業“矽電股份”登陸創業板;4月2日,首航新能登陸創業板;5月30日,中國第二大線上人身險中介機構“手回集團”正式登陸港交所;6月5日,優優綠能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這些,都是來自深圳的明星企業。
而要論二級市場最為矚目的,當屬6月11日在科創板成功上市的影石創新——公司開盤價較發行價47.27元上漲285%報182元/股,首日收盤漲幅更是達274.44%報177元。上市后影視的關注度一路走高,市值曾盤中最高達377.77元/股,現雖股價有所回落,但與發行價相比公司現股價漲幅仍逼近600%。
作為深圳跑出的超級消費電子股,其實影石第一代全景相機原型誕生于影石創始人劉靖康大學所處地南京。但為了解決原料、人才、工廠等諸多問題,劉靖康在畢業后還是決定將公司從南京搬到了供應鏈更成熟的深圳,以求借助深圳強大的電子產業生態,迅速推動產品迭代。
以影石一臺相機產品為例,產品配件達上千種,但在深圳扎根后,公司絕大部分的零部件需求在近距離范圍內便可滿足。這背后,隱現的是深圳龐大而韌性十足的產業鏈供應鏈網絡。
數據顯示,以深圳為中心,電子信息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時車程內完成采購,1周內可實現從產品原型到產品、再到小批量生產的過程。特別是在無人機、智能機器人、智能手機等多個新產業新賽道,實現了核心零部件制造供應全覆蓋。
毫無疑問,擁有軟硬件研發制造能力強、供應鏈完善等核心優勢的深圳,是影石發展壯大的沃土。正如劉靖康過去曾表示,影石Insta360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和深圳的人才優勢、產業集聚、開放文化等大環境息息相關,“非常感謝深圳市政府一直以來給我們的鼓勵和支持。未來我們將繼續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記錄和分享生活’為使命,以新影像行業為基石,矢志創新、不斷突破,圍繞‘成為世界一流的智能影像品牌’的愿景而奮發努力?!?/p>
而“創投高地”深圳給影石提供的支持,自然還體現在方方面面。
在走向二級市場之前,影石先后經歷了多輪融資,其中不乏麥高富達、基石資本等深圳創投資本;在IPO戰略配售階段,又有騰訊、立訊精密、紫荊文化等深圳知名企業參與其中。
深圳創投資本加持深圳明星企業的背后,同樣也是深圳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股權投資生態正在加速形成,私募股權創投行業積極服務直接融資、助推實體經濟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末,深圳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資項目20409個,投向全國企業12503家,在投本金9639.99億元。其中,創業投資基金投資項目數量11336個,投向全國企業7598家,在投本金2420.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66%、6.59%、8.69%。
其中,硬科技領域是投資的重點方向。深圳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資于高新科技企業項目數量10899個,同比增長5.71%,占比53.40%。從具體投向行業看,航空航天與國防、半導體、生物科技等硬科技企業項目漲幅明顯,項目數量分別同比增長25.46%、12.17%、6.46%,在投本金分別增長23.54%、13.21%、7.02%。
與之相對的是,深圳市政府近年來始終將優化民營經濟發展市場環境、開拓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作為重要工作目標,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動能加速釋放,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為了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營商環境,深圳官方于今年年初出臺了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打好政策和工作組合拳,著力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在今年3月舉行的優化營商環境發布會上,更是提出,“到2025年,我們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出更精準的政策創新,打造更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吸引外資、金融資本、科技創新和國際人才等全球高端資源聚集到這里?!?/p>
展望未來,在深圳這片充滿希望和機遇的土地上,勢必將跑出更多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