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3D打印界的小米?
近期,一則關于騰訊計劃戰略投資拓竹的消息不脛而走,再次勾起了投資圈對于拓竹的渴望。但這則消息很快便沒了下文,令人難辨真假。
多名一級市場投資人表示,如果騰訊真的投資拓竹,也很正常。據說早在拓竹B輪融資時,騰訊就曾有意跟投,只是最終沒能如愿。他們認為,這則傳聞最大的疑點在于拓竹有沒有必要開放新一輪融資,而不是騰訊會不會投資;以及如果拓竹融資,會將資金用作哪些用途。
事實上,市面上絕大多數投資機構都對拓竹垂涎三尺,只是苦于沒有機會。屢屢碰壁后,不少投資人開始轉頭尋找3D打印賽道的第二個投資標的。他們認為,如果說拓竹是3D打印屆的蘋果,那么或許行業里還存在一個“小米”的機會。
3D打印賽道到底存不存在“小米”的機會?誰又最有可能成為3D打印界的小米?
答案或許就藏在拓竹的挑戰者中。
誰最可能是3D打印屆的小米?
拓竹出圈之后,上到上游耗材供應商,下到3D打印整機廠商,乃至跨界玩家,都迅速成為了一級市場的關注焦點。
其中,跨界玩家xTool與拓竹氣質最為接近,產品和商業化能力都很強。xTool是激光雕刻領域的頭部玩家,如今在低調布局3D打印。而拓竹今年發布的新品H2D,也新增了激光雕刻功能,開始將觸角延伸到xTool的腹地。二者頗有幾分針尖對麥芒之勢。
2021年,xTool從教育行業轉型,跨界做激光雕刻機,很快成為了行業Top 1。2024年,xTool投資了Snapmaker,后者的首款三合一3D打印機曾備受矚目。3D打印因此被視為xTool的第二增長曲線。
目前,xTool正在進行Pre-IPO輪融資,頗受一級市場關注。
一名投資人向雷峰網透露,xTool 2024年營收預計在23-24億元,凈利率為12%。然而,其Pre-IPO輪融資估值高達60億人民幣,20-30倍的PE令不少機構望而卻步。(xTool能撐起60億人民幣估值嗎?歡迎添加作者微信?ydinitialheart?交流)
換句話說,xTool是家好公司,但或許已經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機會。
另一個新玩家——原子重塑,同樣頗受關注。
2025年4月,原子重塑已完成數千萬天使輪融資,并將很快發布產品。
原子重塑CEO劉斌曾擔任割草機器人研發負責人,主導了割草機器人項目從0到1的研發。原子重塑的3D打印機致力于從增加噴頭、耗材和顏色三個維度進行差異化。據接觸過該項目的人士透露,原子重塑的3D打印機硬件不錯,且已經開始構筑生態,平臺上有各種模型。
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
原子重塑采用內部孵化+外部投資的方式運作。這種模式因大股東股比過高,且母公司可能無法全情投入,令部分投資人難以接受。但該項目畢竟背靠大體量公司,仍有產業投資方愿意下注。(你看好3D打印機項目嗎?歡迎添加微信?ydinitialheart?交流)
拓竹的上游合作伙伴——耗材供應商,也是投資機構潛在的投資標的。
不乏投資機構因錯失投資拓竹的機會,轉而投資了耗材供應商。其中,Polymaker、三綠在一級市場最受青睞。二者2024年的營收規模相近,均位于6-8億元區間。
不過,耗材供應商與3D打印設備商存在競合關系。頭部耗材廠商與設備廠商大多采用合作共研、由耗材廠商代工并進行貼牌的方式合作。而一旦3D打印設備商做大,很可能會親自下場做耗材。這對耗材廠商在成本與品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促使他們加快新材料的研發步伐。
相比于跨界玩家和上游供應商,更受一級市場關注的自然還是那些和拓竹正面對抗的老牌消費級3D打印機廠商,他們依然掌握著3D打印機市場較大的份額。
在老牌3D打印機廠商中,創想三維、縱維立方、智能派三家頭部廠商成立時間接近,創始人背景也相仿,都是草根創業,擅長以B端思維控制成本,追求性價比。
其中,創想三維在拓竹異軍突起之前,一直是消費級3D打印機市場絕對的老大。創想三維早期以FDM技術為主,后來覆蓋到LCD光固化3D打印機,并逐漸向激光雕刻機、耗材、3D掃描儀等品類延伸,產品矩陣最為豐富。
不同于創想三維,目前智能派、縱維立方均以光固化3D打印機為主。光固化3D打印機在一些特定場景,在成型速度和精度上相較于FDM 3D打印機表現更優;但光固化3D打印機過去使用的耗材為液態光敏樹脂,在打印固化成型過程中會散發氣味,這極大限制了它在家庭、創客場景的應用。這也促使設備廠商不得不尋找更優解。
三家企業中,創想三維成立時間最早,吃到了最多的行業紅利。
消息人士透露,2024年創想三維營收28億元,凈利潤1~2億元,營收規模相當于另外兩家之和。縱維立方、智能派的營收均超10億元,但相較于創想三維仍存在較大差距。
體量規模上的優勢,令不少人相信,創想三維有機會扮演3D打印屆的小米,在低端市場與拓竹形成競爭和互補之勢。
相對最優解未必是正解
雖然相比其他3D打印機玩家,創想三維有較大優勢,部分機構愿意搏一搏,但多數投資機構深入接觸這家公司后,依舊不敢下注。
創想三維被詬病最多的,是四位創始人股權平均的問題。
創想三維成立時,四位創始人各持有公司25%的股份,盡管后來股權被稀釋,但四位創始人依舊保持著同等比例的股權。此種股權分配方式,在消費科技公司中極為罕見。
平均股權結構看似公平民主,實際上隱藏著諸多潛在風險,比如:導致決策僵局和效率低下;易引發內部矛盾,削弱團隊凝聚力;若有創始人中途退出,還有可能讓公司陷入股權爭奪風波。
雖然這些問題在創想三維尚未集中爆發,但卻如同一柄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令潛在投資者們心生憂慮。
即便拋開股權結構問題,創想三維在和拓竹的競爭中是否足夠有戰斗力也依然是個問號。
拓竹崛起之前,創想三維能夠發展成為行業第一,主要歸因于兩個因素:一是入局時間較早,有先發優勢;二是踩中了消費級3D打印機市場爆發初期的風口,積累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但創想三維自身的產品創新和研發能力還有待提升。
一名一級市場投資人表示,手握先發優勢的創想三維,如果能夠把3D打印機這個品類跟自己的品牌劃上等號,打透高、中、低端市場,就能做出品牌溢價。但創想三維起家定位于低端市場,主打300美金價格帶,一下子讓它做到1000美金價格帶,頗具挑戰。
而拓竹定位于中高端市場,已經牢牢占據用戶心智,往低價格帶延伸相對容易得多。換句話說,把消費級3D打印機跟品牌畫等號這件事,創想三維沒做到,而拓竹快做成了。
拓竹在某些路徑選擇上或許受到創想三維的啟發,但是比后者做得更加極致。(如你有更好的見解,歡迎添加微信?ydinitialheart?探討)
比如拓竹和創想三維一樣選擇了FDM的技術路線,但是通過一系列技術創新解決了FDM打印速度慢、多色打印體驗欠佳的痛點,將FDM打印速度提升4-6倍,達到了與光固化打印速度相當的水平,成功實現了破圈。
產品穩定性方面,拓竹的產品可以連續運行5000小時無大故障,而同行僅1000小時就需要維修或更換配件。
此外,創想三維在2019年上線了3D打印模型庫——創想云,采用“VIP 付費下載模型”的商業模式。而拓竹旗下的MakerWorld平臺則通過 “下載量換互助券” 激勵創作者,模型豐富度與用戶活躍度遠超創想云。
如今,拓竹已經開始布局全鏈條自研:不僅做整機,還深入到材料、噴頭等關鍵部件的研發(如專門研究熱熔噴頭的材料與設計)。而創想三維暫未在這些方面布局。
除了產品和研發能力落后,創想三維在渠道和營銷上的布局也略顯滯后。
創想三維在線上依賴于亞馬遜渠道和代理商,這為其品牌建設埋下了隱患。即便現在,亞馬遜上3D打印機搜索流量第一的,仍是創想三維最大的代理商,而非創想三維本身。
相比之下,拓竹從一開始就堅定地選擇了DTC的模式,直至去年下半年入駐亞馬遜。據悉,拓竹的網站自然流量占比高達70%,而其他公司的自然流量一般在30%左右。在產品力加持之下,拓竹天然就能比別人少花一半的錢,獲得更高的流量。
2024年雙11,拓竹又成為首個拿到國補的消費級3D打印機品牌,通過國補縮小了與友商的價差,直接推動銷量暴漲。此后,消費級3D打印機行業的格局基本落定。
從領先到被反超,創想三維能否穩住陣腳,在市場上與拓竹分庭抗禮,取決于它是否具備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這也是投資機構們正在觀望的要素。
從“被借鑒”到主動跟隨
在拓竹的攪局下,2024年,3D打印行業經歷了一場悄無聲息的“變革風暴”。
縱維立方的辦公樓里,多了一批擁有掃地機行業履歷的新面孔,而原本在公司多年的經理級員工幾乎被大換血。
創始人歐陽露的意圖很明確,要引入新鮮血液打破研發團隊的固有思維。在他眼中,這些3D打印行業的老人,或許已經跟不上行業的節奏了。而掃地機行業出身的人,更擅長復雜機械產品的精密設計與運動控制,更有機會攻克高速、多色打印的技術難關。
同一時期,另一家老牌3D打印機廠商智能派也在調整航向:自去年起,組建了專門的團隊進行自主產品設計,并有了更清晰的產品目標。
作為行業老大哥,創想三維也開始放慢節奏,從“機海戰術”轉向打磨精品系列。
相比于過去摸著石頭過河,如今創想三維的目標非常清晰——“拓竹有什么,我也要有”。它的底牌是“老資歷”帶來的扎實體系——自有工廠、成熟的供應鏈和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
“拓竹橫空出世之后,創想三維最大的改變就是肯花錢了。”
一名接近創想三維的人士透露,創想三維在10億營收規模時利潤率達20%,巨大的利潤空間源自于創想三維在研發、供應鏈上 “能省則省”。如今,為了留在牌桌上,創想三維不得不犧牲利潤,擴招人員、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這都是被拓竹倒逼的結果:“一代產品跟不上,下一代可能連上桌機會都沒有。”
創想三維對拓竹,經歷過一番從輕視到倉促迎戰,再到靜下心來跟隨的態度轉變。(如你有更好的見解,歡迎添加微信?ydinitialheart?探討)
拓竹第一代產品X1系列主打中高端市場,首發均價8486元,銷量并不大,受眾與創想三維的主力用戶群體并不重疊,因此創想三維并未感受到太多威脅。
等到拓竹的 “走量” 機型P1系列上線,直擊創想三維的腹地,后者才倉促迎戰,結果忙中出錯。
2023年4月,創想三維推出主打“低價高性能”的K1系列,與拓竹正面對壘,但產品問題頻發:直播發布會中出現 “首層不平、打印件翹邊”的問題,且用戶發現 “開源機型卻無法模改”。
一名資深3D打印愛好者評價:“為了競爭,創想三維在K1系列第一次露出了破綻,第二次犯錯則是K2系列發布后未如期交付。”
2023年7月,拓竹再度推出新品——P1S,徹底打服了競爭對手。
“為什么它能想到這么做?”各家3D打印機廠商拆解拓竹的產品后紛紛慨嘆其巧思。產品設計理念上的巨大差距,讓“追隨”成了擺在行業玩家們面前唯一的現實選擇。
于是,3D打印機玩家們紛紛向拓竹看齊,試圖在高速和多彩兩項性能指標上追齊拓竹。
對于這些廠商的“跟隨者策略”,多數人并不看好。一名資深3D打印機從業者認為,能不能再復制一個拓竹,依然是個問號。“拓竹的路線可以復制,但時機和當時的市場環境已經無法復制。”
不過,就目前而言,三家老牌3D打印機廠商的跟隨策略還是收到了一定成效,業績均有所增長。其中,作為行業老大哥,創想三維的業績規模比其他兩家又略勝一籌。
此外,創想三維的產品力也有所提升。比如K1產品失利后,K1C實現了較大提升。另外,K2P(350尺寸corexy)和Ender3v3P(300尺寸i3) ,曾分別在中高端市場和農場挽回了一定聲譽,銷量也有所提升。
據供應商透露,創想三維預計2025年出貨量同比增長15%。這充分證明消費級3D打印機仍是一個大的增量市場,否則在拓竹強勢入局后,以創想三維這么大的體量,很難再保持增速。
當然,為了維持業績增長,創想三維除了在整機上發力,也同步布局了耗材、3D掃描儀、激光雕刻機等生態品類。
消費級3D打印機港股第一股?
拓竹的橫空出世,不僅倒逼創想三維改變了產品研發模式,也影響到了它在資本市場的步伐。
據知情人士透露,創想三維今年正在推進赴港IPO,有望成為國內消費級3D打印機港股第一股。該知情人士分析,在業績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創想三維上港股后有望沖擊百億元市值。
若消息屬實,創想三維歷時六年的IPO計劃將如愿以償。
2020年,創想三維引入了深創投、國新南方、前海母基金、不惑創投四家投資方,估值60億人民幣。這是創想三維成立以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對外融資。融資中,雙方簽署對賭協議,要求創想三維在三年內上市,否則需回購股份。
同年,創想三維開始著手公司股改,做了大量財務合規工作,一度成為了深圳龍華區的納稅大戶。2021年,創想三維內部啟動上市培訓,并特意聘請了曾為華為開展流程管理工作的專家。
創想三維最初的上市目標是創業板,但創業板上市的難度非常高,眾多公司排隊多年亦無果。期間,創想三維也考慮過港股,但2020年至2024年,港股市場表現低迷,每日成交額有限。
直到2024年10月,港股市場活躍度提升,創想三維才下定決心轉戰港股。
大部分一級市場投資人認為,今年港股政策相對寬松,創想三維只要保持業績增長,赴港IPO肯定沒問題,就看以什么樣的價格和估值上了。
但也有投資人表示,創想三維不應急于上市,接下來港股市場將有30家A+H股企業,這會吸收大量籌碼。若創想三維無法進入投資人的關注范圍,可能會面臨無人買單的窘境。
上述投資人認為,創想三維股東結構簡單,僅融過一輪資金,來自股東的壓力按理說不大。即便有股東壓力,創想三維也可通過向股東增發幾個百分點的股份來解決,上市并非唯一選擇。?(如你有更好的見解,歡迎添加微信?ydinitialheart?探討)
可以確定的是,與五年前相比,創想三維的上市環境已截然不同。隨著拓竹的出現,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據悉,創想三維計劃再進行一輪融資——基石輪融資,以更好地應對市場競爭。
多名知情人士透露,“2024年下半年,創想三維計劃在上市前進行一輪融資,估值從60億人民幣降至45億人民幣。”
一名FA機構人士介紹,創想三維對價格有自身訴求,因其原本價格就較高,如果自降估值,老股東方面協調難度較大,后者均為深圳國有資產相關方。
然而面對現實的敲打,創想三維最終不得不降低姿態,在機構詢問估值時直言,“你們直接來聊唄,我們不定價,怕把你們嚇走了。”
盡管如此,該融資計劃在推進半年后宣告暫停。“可能要等到今年8~9月份臨近上市前引入一輪基石投資人。”
創想三維的IPO進程雖然迷霧重重,但行業依舊充滿了期待。若其IPO成功,對消費級3D打印行業將是一針強心劑。一方面,當前消費級3D打印公司尚無一家實現IPO,創想三維闖關成功有利于提升行業士氣;另一方面,IPO之后創想三維將有更多資金可投入研發、主機調試及生產制造,也有利于提升行業整體水平。
寫在最后
創想三維對拓竹從輕視到跟隨的態度轉變,是當下老牌3D打印機廠商們掙扎求生的縮影。
拓竹的橫空出世,徹底顛覆了行業的發展路徑,將產品的關注焦點從“誰打得大”轉移到了“誰打得快、打得精、打的色彩多,以及上手門檻更低”。產品設計理念上的巨大差距,使得“跟隨策略”成了擺在老牌玩家們面前的唯一現實選擇。
但問題是,跟隨之后呢?
一位投資了多個3D打印相關項目的投資人表示,與掃地機行業科沃斯和石頭的競爭類似,其他3D打印機廠商若想生存,只能先模仿再超越,其他交給時間。
另一派觀點則認為,短期內采用跟隨者策略并無問題,關鍵是需要明確合適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跟在別人后面分一杯羹,或許能維持兩三年,但絕對支撐不了五年、十年。能否在這個窗口期內,找到差異化的機會,是3D打印機行業能否出現一個“小米”的關鍵。
所幸的是,3D打印行業仍在以20%-30%的年增速增長,空間廣闊。玩家們仍可借力AI、深挖特殊材料、開拓垂直市場,尋求差異化突破。若策略得當,仍有機會從拓竹手中分得一杯羹。
后續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還將持續推出系列DIY工具領域的文章,歡迎添加微信 ydinitialheart 互通有無。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