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界觀察:AI重塑互聯網醫療,差異化路徑決定未來競爭格局
在數字化與智能化深度融合的當下,人工智能正逐漸成為推動 互聯網 醫療行業結構性變革的關鍵力量。投融界發現,不僅頭部企業積極布局,中小平臺也紛紛借助AI尋求突破,行業整體步入以技術驅動效率、以智能重構服務的新階段。
據華西證券統計,中國AI醫療市場規模已從2019年的27億元迅速增長至2023年的88億元,并預計在2028年達到300億元,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與市場潛力。政策層面同樣釋放出積極信號,國家醫保局于去年11月首次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納入價格構成,為行業提供了明確的制度保障與支付路徑。
從企業實踐來看,不同資源稟賦的平臺正逐步形成差異化的AI發展路徑。以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為代表的醫藥電商企業,將AI深度融入藥品供應鏈與運營環節,實現了庫存優化、精準推薦和成本控制,其核心 商業 模式仍立足于藥品銷售與渠道服務。財報顯示,2024財年京東健康醫藥與健康產品銷售收入達488億元,同比增長6.9%,AI在提升運營效率與用戶黏性方面發揮了實質性作用。平安好醫生則在AI醫療產品矩陣上持續發力,推出包括大模型升級和7+N+1產品系列,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小幅提升至33.6%,反映出AI對業務結構的積極影響。
投融界觀察到,一批垂直類平臺正探索以AI為核心的醫療服務新模式。微醫、方舟健客等企業著力打造數字醫生和慢病管理閉環,試圖通過AI實現按病種分級診療和會員制服務,改變以往依賴藥品銷售的單一營收結構。微醫在2024年上半年AI醫療服務收入占比已提升至79.2%,顯示出業務轉型的初步成效。而在平臺型 科技 企業方面,螞蟻集團推出“AQ”健康應用,字節跳動上線“小荷AI醫生”,兩者均依托母體流量與生態能力,將AI問診、健康咨詢與現有服務體系相結合,實現輕量化和快速擴張。
盡管AI為行業描繪出廣闊前景,其商業化進程仍面臨現實挑戰。
投融界CEO鄒晴指出,“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尚處早期,真正實現規模化盈利的企業仍為少數。數據的質量與安全、模型的可解釋性、以及醫患信任的建立,是行業普遍需要跨越的障礙。”她進一步表示,資本市場雖對AI醫療保持高度關注——2025年1月全球醫療與AI領域融資合計占比達到58%,但 投資 者更關注企業是否具備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和明確的盈利路徑。尤其對中小平臺而言,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平衡研發投入與商業回報,成為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鄒晴還補充道,AI的真正價值不僅在于降本增效,更在于能否延伸醫療服務的半徑、提升質量,并最終構建出可信任的C端服務生態。目前,包括微醫、訊飛醫療在內的多家企業正嘗試通過2H-2C(醫院到用戶)模式,與基層醫療機構合作覆蓋更廣泛的用戶群體。然而,能否真正打通C端市場,仍取決于AI產品的臨床效果、用戶體驗和醫保政策的進一步對接。
總體來看,AI正在深刻改變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成本結構、服務模式與商業想象空間。在頭部企業依托資源與數據優勢持續領跑的同時,中小平臺也通過聚焦垂直場景、深化技術差異化的方式積極應對競爭。投融界認為,隨著算法迭代加速、政策支持力度增強以及市場教育不斷深入,AI有望逐漸走出“故事”階段,成為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的核心力量。未來,那些能夠將AI能力與真實醫療需求深度融合,并構建出可持續商業模式的企業,將在這一輪技術浪潮中贏得關鍵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