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基金經理“權力交接”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劉國輝
編輯 | 關雪菁
頭圖 | AI生圖
這個夏天,資本市場熱浪滾滾,而這股熱浪的中心,是創新藥。當海量資金涌入這片藍海,一場靜默的“權力交接”正在公募基金經理的舞臺上悄然上演。
?
那些曾經叱咤風云的老將們,或許還在堅守著過往的投資哲學,而?批年輕的面孔,卻憑借對創新藥的精準嗅覺和果敢布局,獲得了令人咋舌的業績。
?
5月23日,匯添富明星基金經理鄭磊管理了近7年、規模達92億元的匯添富創新醫藥基金,正式交由任職年限剛過四年的張韡(wěi)單獨管理。鄭磊在這7年里經歷了牛熊轉換,曾經有過輝煌業績,最近三年里下滑較多,最大回撤67.31%,任職回報54.65%。張韡至今( 截至2025.8.27,下同 )管理該產品140天,乘著創新藥的東風,任職收益51%。接管這只基金后,她管理規模翻倍,達到167.64億元,在新一代醫藥基金經理中管理規模最大,被視為醫藥基金經理“新一姐”。她管理的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年內收益更是達到151%,居全市場榜首。
?
而匯添富創新醫藥這只基金對于鄭磊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這是他自2018年從中海基金跳槽到匯添富后管理的第一只基金,是他的代表作。
?
公募基金行業,業績為王,凈值起伏之間,一代新人換舊人。
?
在潮頭弄潮的新生代基金經理,他們的成功是偶然的運氣,還是具備可復制的投資邏輯?創新藥這股兇猛的行情,是曇花?現的泡沫,還是預示著?個可持續的產業趨勢?
?
創新藥:堪比當年新能源級別的大機會
?
創新藥的崛起,是國家意志、產業實力與資本熱情的“三位一體”。
?
國家層面對創新藥的扶持力度,已經從“鼓勵”升級為“力挺”。
?
2025年上半年,中國批準創新藥數量達43個,同比增長59%,接近2024年全年的總和。其中93%是由中國企業研發制造,涵蓋腫瘤、代謝疾病、自身免疫等多個領域。
?
審批的“加速度”同樣令人矚目。國家藥監局推行的“30日快速審批通道”,將創新藥臨床試驗的審批時間從過去的數年,縮短到1年之內。
?
最能體現國家“戰略決心”的,莫過于國務院發布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案》。這份方案,為創新藥從研發、臨床、審批到生產、銷售、支付,提供了全方位的系統性保障,不再是零敲碎打的政策修補,而是旨在構建?個完整的創新藥生態。
?
國家醫保局在七月底召開的醫保支持創新藥械系列座談會投資專場,首次邀請了公募基金經理參會。?銀瑞信的趙蓓和富國基金的趙偉,作為公募界的代表,赫然在列。這背后傳遞的信號是:國家不僅支持創新藥的研發,更要打通其融資“大動脈”,讓二級市場成為創新藥發展的“活水”。
?
中國創新藥產業“硬實力”直觀體現,是“License-out”( 對外授權 )交易的爆發式增長。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總額達484.84億美元,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三生制藥與輝瑞達成的PD-/VEGF雙抗授權協議總?額達60.5億美元,恒瑞醫藥與GSK的合作潛在總?額更是達到125億美元。交易領域也從過去單一的腫瘤,擴展到代謝、自免等多元化賽道。
?
部分國產創新藥已經成功“出?!?,在歐美市場獲批并銷售。百濟神州的抗癌藥澤布替尼,2025年上半年全球銷售額突破125億元,其中美國和歐洲市場貢獻了主要增長。
?
中國創新藥核心驅動力,是工程師紅利。中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生物制藥工程師,而且研發成本相對低廉。中國藥企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進行研發。對于跨國藥企而言,與其耗費巨資、時間自行研發,不如通過授權引入中國藥企的優質管線,更具性價比。
?
政策與產業的雙重利好,最終在資本市場上演了?場“狂飆”。本輪創新藥行情自2024年中啟動,恒生創新藥指數已從低位上漲了163%。2025年,創新藥板塊漲勢兇猛。恒生創新藥指數年內(截至8.27日)收益達99.23%,此前更達到過112.15%,A股中證創新藥產業指數的收益為32.73%。創新藥公司多尚未盈利,只能選擇在港股上市。這導致內地優質創新藥標的相對稀缺,港股成為資金追逐的主戰場。
?
面對如此迅猛的漲勢,市場也彌漫著一絲“恐?”情緒。進入8月以來,恒生創新藥指數?直在3500點上下橫盤整理,這表明短期內市場存在?定的調整壓力。短期行情的好壞,與藥企管線對外授權的頻率、規模、金額等因素強相關,具有不確定性。
?
長期來看,創新藥板塊的上漲邏輯依然清晰。
?
華安基金醫藥基金經理桑翔宇最近在一次調研中表示,創新藥的崛起是可持續的產業趨勢,其性質類似于前幾年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絕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
?
桑翔宇是今年押寶創新藥一舉成名的公募新人之一,他管理的華安醫藥生物股票發起式A今年年內收益(截至8.27)達到103.92%。
?
創新藥崛起,并非源于短期的庫存周期或供需不平衡,而是產業競爭力的外顯。正如2019年左右,新能源車開始被認可?樣,中國創新藥也正站在歷史性的拐點上。因此,盡管短期波動難以避免,但中長期內,創新藥板塊的投資價值依然顯著。
?
醫藥新人基金經理“搶班奪權”
?
當創新藥的浪潮席卷而來,最先被推上潮頭的,是一批年輕的面孔。
?
截至8月底,公募基金的業績榜單,幾乎被創新藥主題基金“霸榜”。在收益率排名前一百的基金中,超過九成重倉創新藥,其中更有約7只基金年內收益突破100%。這些業績斐然的基金經理,多是從業不到四年的“新人”。
基金經理 | 任職起始日期 | 管理的醫藥基金(選收益最高的產品) | 年內收益(截至8.27日) |
---|---|---|---|
匯添富張韡 | 2021.3 | 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混合(QDII)A | 150.75% |
長城基金梁福睿 | 2024.10 | 長城醫藥產業精選混合發起式A | 117.48% |
永贏基金單林 | 2024.6 | 永贏醫藥創新智選混合發起A | 108.94% |
中銀基金鄭寧 | 2022.7 | 中銀港股通醫藥混合發起A | 114.35% |
華安基金桑翔宇 | 2023.7 | 華安醫藥生物股票發起式A | 103.92% |
諾安基金唐晨 | 2022.12 | 諾安精選價值混合A | 98.89% |
中航基金王森 | 2023.9 | 中航優選領航混合發起A | 95.82% |
華寶基金齊震 | 2023.2 | 華寶大健康混合A | 84.74% |
富國基金王超 | 2025.1 | 富國醫藥創新股票A | 87.77% |
富國基金孫笑悅 | 2020.4 | 富國醫藥成長30股票A | 78.15% |
匯豐晉信李博康 | 2024.12 | 匯豐晉信醫療先鋒混合A | 83.59% |
南方基金葉震南 | 2023.10 | 南方港股醫藥行業混合發起(QDII)A | 91.1% |
富國彭陳晨 | 2021.11 | 富國全球健康生活主題混合(QDII)美元 | 89.03% |
華夏基金王澤實 | 2020.8 | 華夏創新醫藥龍頭混合A | 68.83% |
安信基金池陳森 | 2021.1 | 安信醫藥健康股票A | 71.67% |
---|---|---|---|
交銀基金徐嘉辰 | 2023.10 | 交銀醫療健康混合發起A | 61.1% |
東吳基金毛可君 | 2021.7 | 東吳醫療服務股票A | 60.03% |
華富基金廖慶陽 | 2021.11 | 華富健康文娛靈活配置混合A | 65.79% |
寶盈基金姚藝 | 2021.3 | 寶盈醫療健康滬港深股票A | 65.37% |
建信基金馬牧青 | 2021.12 | 建信醫療健康行業股票A | 62.96% |
中銀證券李明蔚 | 2023.2 | 中銀證券健康產業混合 | 58.4% |
信達澳亞張明燁 | 2024.3 | 信澳匠心回報混合A | 81.17% |
今年業績出色、任職時長在4年左右及以下的醫藥基金經理
? ??
匯添富基金的張韡,是這批新生代的代表。 作為康奈爾大學生物醫學碩士的張韡科班出身,2021年開始在匯添富管理產品,起初與鄭磊聯合管理產品,2022年開始獨立管理,2022年和2023年業績不錯,2024年開始全面重倉創新藥,初期經歷了業績滑坡,不過創新藥行情自2024年中啟動,張韡管理的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混合年內漲幅達到151%,不僅領先于重倉創新藥的基金,在全市場上萬只基金中也是居于首位。
?
與張韡同樣意氣風發的,還有長城基金的梁福睿。 梁福睿擁有中山大學海洋生物學博士學位,曾是醫藥研究員。去年10?,長城基金為他量身定制了發起式基金長城醫藥產業精選。梁福睿同樣重倉港股創新藥,今年以來(截至8.27)收益達到117.48%,位居全市場前列,銳度超過了同公司里業績不錯的中生代醫藥基金經理譚小兵。長城醫藥產業精選的規模也從成立初的1000萬元迅速增長到今年第二季度的11億元。
?
中銀基金的鄭寧,代表了另?類新生代的崛起路徑。他擁有北大金融背景,并非醫藥科班出身,卻在2022年7月開始管理醫藥產品后,成為較早重倉創新藥的基金經理之?。今年,他在創新藥領域收獲頗豐,年內收益達到114.35%。
?
這些在創新藥浪潮中嶄露頭角的新生代,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
?
年輕化:他們的任職年限普遍在3-4年左右,甚至更短,像梁福睿累計任職時間還不到1年,正處于職業?涯的上升期,更具沖勁和求勝欲。
?
專業化:多數畢業于醫藥相關專業,或有醫藥、醫療相關從業經歷,如富國基金王超曾任職于恒瑞醫藥;中銀證券李明蔚曾在上海瑞金醫院擔任住院醫師。這使他們能夠理解創新藥的研發管線、技術壁壘和市場前景。
?
敢于重倉:他們普遍采取全面重倉創新藥,并通過提高持股集中度( 前??重倉股占凈值?重往往達到70%-80% ),來放大創新藥牛股的收益。這種策略在市場趨勢明確時,能夠迅速積累超額收益。
?
這種“all-in”的動作,與新生代的職業發展階段緊密相連。 初出茅廬的他們,有著更強烈的“證明自己”的沖動。他們的投資框架尚在迭代和完善之中,投資風格也未完全形成。面對創新藥這樣“百年?遇”的機會,他們傾盡全力投入,以期通過出色業績在市場中迅速站穩腳跟,讓市場記住自己。
?
此外,新生代基?經理通常管理的產品數量較少,缺乏在不同產品上試驗不同策略的空間,因此更傾向于“押寶”單一高景氣賽道,追求極致的彈性。
?
許多中生代基金經理則表現出更為穩健或者保守的風格。
?
這些老錢經歷過市場上的毒打,不太會對一個新機會孤注一擲,且自己從管理產品的數量、規模,以及在公司中的地位,都已經有一定的基本盤,也曾有過不錯的業績來證明自己,所以會對新出現的機會,采取更穩妥或者保守的處理方式。
?
他們往往管理著多只基金,在代表作的投資組合上會分散配置,例如同時重倉醫療器械、創新藥、CXO、醫療服務等多個板塊。這種策略在市場波動時能夠有效分散風險,但同時也可能導致在單一高景氣賽道上錯失部分超額收益,也就是俗稱的“吃不到大肉”。同時,會將一只產品重倉創新藥,來博取超額收益。
?
這對于明星基金經理來說更有勝率,創新藥行情好了,自己也有業績拔尖的產品,即重倉創新藥的那個基金。如果創新藥行情不好,自己手里的其他基金受影響較小,表現相對會更好,兩種情況下都能保全自己。
?
基金經理 | 管理的醫藥基金(選收益最高的產品) | 年內收益 |
---|---|---|
易方達楊楨霄 | 易方達全球醫藥行業混合 | 111.38% |
嘉實郝淼 | 嘉實互融精選股票A | 94.7% |
富國基金趙偉 | 富國醫藥創新股票A | 87.77% |
鵬華基金金笑非 | 鵬華醫藥科技股票A | 90.15% |
工銀瑞信趙蓓 | 工銀新經濟人民幣 | 87.26% |
廣發基金吳興武 | 廣發滬港深醫藥混合A | 79.73% |
中歐基金葛蘭 | 中歐醫療創新股票A | 61.8% |
匯添富鄭磊 | 匯添富醫療積極成長一年持有混合A | 58.93% |
工銀瑞信譚冬寒 | 工銀健康產業混合A | 71.9% |
長城基金譚小兵 | 長城大健康混合A | 78.04% |
景順長城喬海英 | 景順長城醫療健康混合A | 61.22% |
摩根士丹利王大鵬 | 大摩滬港深精選混合A | 61.93% |
今年業績靠前的中?代醫藥基?經理業績?覽(截?8?27?)
?
除了風險偏好的差異, 產品限制也是導致新老基金經理業績分化的重要原因。許多中生代基金經理的代表作是成立較久的產品,其投資范圍不包括港股,錯過了港股創新藥的“大β”行情。
?
在同一公司內部,這種新老業績差異也尤為明顯。除了匯添富和長城基金外,其他公司也多有這種現象 ,如在富國基金,醫藥基金經理趙偉的產品中業績最好的產品是與新人王超合管的富國醫藥創新,年內收益達到87%,其他產品在70%以下。
基金公司 | 新人醫藥基金經理 | 業績最好的產品 | 年內收益(截?8?27?) | 中生代醫藥基金經理 | 業績最好的醫藥產品 | 收益(截?8?27?) |
---|---|---|---|---|---|---|
華安基金 | 桑翔宇 | 華安醫藥生物股票發起式A | 103.92% | 劉瀟 | 華安健康主題混合A | 72.89% |
國泰基金 | 邱曉旭 | 國泰創新醫療混合發起A | 60.52% | 徐志彪 | 國泰醫藥健康股票A | 21.64% |
南方基金 | 葉震南 | 南方港股醫藥行業混合 | 91.1% | 王崢嬌 | 南方醫藥保健靈活配置混合A | 48.52% |
交銀基金 | 徐嘉辰 | 交銀醫療健康混合 | 61.1% | 樓慧源 | 交銀醫藥創新股票A | 32.4% |
信達澳亞 | 張明燁 | 信澳匠心回報混合A | 81.17% | 楊珂 | 信澳健康中國混合A | 28.51% |
同一公司中的醫藥基金經理業績對比
? ??
這場創新藥牛市在?定程度上“挽救”了不少業績下滑的中生代基?經理的職業生涯。 例如,郝淼在寶盈基?曾有過出色業績,但在2021年下半年跳槽到嘉實后,恰逢醫藥板塊進?下行周期,導致2022-2024年出現較大虧損。2022年接管嘉實互融后,郝淼將全市場基?改造為創新藥主題基金,并在2023年和2024年取得了優異業績,今年收益接近翻倍,成為嘉實目前業績最好的基金經理。
?
常在風口浪尖的葛蘭,今年也迎來了業績翻?,旗下重倉創新藥的基金年內收益達到61.8%。匯添富鄭磊、廣發基?吳興武、工銀瑞信譚冬寒等曾在2019-2021年牛市中表現出色,但在2022年以后業績大幅虧損,他們也借著創新藥牛市完成了“救贖”,重新回到了舞臺中央。
?
也有?些知名醫藥基金經理卻錯過了這場創新藥的狂歡,如融通基金的萬民遠和國泰基金的徐志彪。 徐志彪管理的代表作國泰大健康今年倉位主要集中在醫療器械、體檢、藥店等板塊,并未涉獵創新藥,導致今年業績僅為3.52%,排名靠后。他對此的解釋是“醫藥創新藥的風險較大,受限于投資范圍港股參與不了”,但即使是A股的創新藥也未參與,在另一只可投港股的產品中,對創新藥也涉獵不多。這對于?位偏成長的基?經理而言是個遺憾。
?
萬民遠則屬于醫藥基金經理中的深度價值派,他更看重低估值和安全邊際。在他看來,盡管創新藥產業趨勢明確,但A股市場創新藥資產價格過貴,且成果產出周期長,存在“純炒”的泡沫風險,因此未配置。
?
一些全市場選股的明星基金經理也沾了創新藥的光 ,他們近幾年業績不佳口碑下滑,今年在重倉股中調入了部分創新藥,改善了業績,如興全基金謝治宇管理的興全社會價值在重倉互聯網、半導體之余,還重倉了四只創新藥個股,年內收益超過了40%。交銀基金的何帥在2022年就抄底醫藥結果抄在了半山腰,業績下滑明顯,2024年減持了大部分醫藥股,還好尚有一只產品重倉少量創新藥,使得該產品年內業績超過了30%。
?
新人的“神話”能否持續?
?
當前,創新藥板塊的迅猛漲勢確實讓不少投資者感到“恐高”。恒生創新藥指數在經歷大幅上漲后,8月以來?直在3500點上下橫盤整理。短期內,創新藥股價可能因漲幅過大等因素出現回調,這對于追高?場的投資者而言,是潛在的風險。畢竟,再好的賽道,也?法擺脫估值和情緒的周期性波動。
?
新生代基金經理的業績爆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創新藥的全面重倉和高集中度策略。這種策略在市場風格切換或創新藥行情降溫時,可能面臨較大的回撤風險。
?
歷史經驗表明,牛市是新人“博出位”的好時機,但在牛市中嶄露頭角的基金經理,往往在隨后的市場調整中面臨業績下滑的考驗。2019-2021年牛市中靠重倉新能源、半導體揚名立萬的基金經理,如劉格菘、趙詣、崔宸龍、陸彬等,都在隨后的市場調整中經歷了大幅虧損。
很多基金經理都會對自己斬獲頗豐的領域、個股“頗為留戀”,甚至是路徑依賴,當基本面或者估值上出現變化,也不能敏感地適時做出決斷,變成了跟股票“談戀愛”,導致虧損連連,這在公募圈里太常見,對于現在的新生代基金經理而言,將來創新藥出現基本面與估值等方面的拐點變化,可能很多基金經理依然是繼續看好、持有,陷入虧損。
?
另外,創新藥的投資是有較高風險的,一方面,部分市場觀點認為,當前A股創新藥資產價格過高,存在一定的泡沫。融通基金萬民遠曾指出,創新藥出成果大部分是3到5年后的事情,而現在A股炒作的很多是處于一二期甚至臨床前階段的項目,他認為“大部分都是純炒”。
?
另一方面,創新藥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特點,過程中上市公司能否有持續的BD交易以及業績兌現,也很難說。
?
因此,雖然今年業績拔尖的普遍是新生代基金經理,但基民選擇基金經理時可能還是要慎重,新錢現在確實是業績拔尖、彈性高,但誰也不能逃脫凈值回歸的規律,目前這些基金經理年化收益極高,未來必然是在經歷行情反復和個人投資迷茫期后出現年化收益的快速下滑 。
?
現在的這些中生代醫藥基金經理也是這么過來的 ,他們基本都是在2019-2021年的牛市中成名,之后多在2022-2024年的醫藥熊市中經歷大幅虧損。其中只有富國基金趙偉、鵬華基金金笑非等中生代近三年業績相對好一些。金笑非是全市場較早重倉創新藥的基金經理,2023年便將主要倉位集中在創新藥上,并在當年實現了10.62%的正收益,是表現最好的醫藥基金之一。此外在2022年和2024年虧損也相對較小。
?
就全市場來說,2019年至今,經歷了一輪牛熊,大部分基金經理從輝煌到落寞,不過還是有極個別的能穿越牛熊的常勝將軍的,比如已經離開公募圈的鮑無可、周海棟、丘棟榮。而 醫藥基金經理缺少常勝將軍 ,2019-2020年的市場中,以葛蘭、趙蓓為代表,大量醫藥基金經理業績出色,2021年后陷入了低谷。2022-2023年,醫藥基金經理業績靠前的是萬民遠,但沒能在2024年繼續創造奇跡,虧損在20%以上,排名靠后。
?
如何在創新藥浪潮中“淘金”,哪些新秀可以重點關注?
?
新生代基金經理在創新藥牛市中展現出驚人的業績彈性,但其全面重倉、高集中度的策略也意味著更高的波動性。在選擇時,除了關注短期業績,更應考察其投資框架的穩定性、風險控制能力以及過往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表現。
對于任職時間較短的新秀,其業績持續性仍需時間驗證,切勿被短期的“神話”所迷惑。有些基金經理是2023年甚至2024年以后才開始管理產品,其業績的持續性還不好判斷。
?
也有一些基金經理任職時間相對較長,展現了與中生代基金經理不同的業績軌跡。
?
與池陳森一樣都是在2021年開始管理產品的張韡、馬牧青,相對來說業績更加穩定。
?
今年業績霸榜的張韡,并非今年才業績出色,2021年開始管理產品后,2022-2024三個完整年度里,代表作的年收益分別為-7.60%、2.05%、-9.23%,在醫藥基金中都非常靠前,體現了較好的穩定性。相比之下,中證醫藥指數在這三年里收益率分別為-22.44%、-12.45%、-13.86%。今年張韡又在行情中展現出了不錯的銳度。張韡在投資框架中比較重視產業的長期邏輯、競爭格局、壁壘等因素,通過調研、產業鏈交叉驗證等方式來,往往能挖到技術壁壘較高、具有市場潛力的醫藥細分賽道,對于細分板塊機會有較好的把握能力。除了在2024年初就開始全面重倉創新藥外,張韡在2021-2023年投資CXO、醫療服務也有較好的回報。
?
馬牧青也是2021年開始管理產品,不過 與張韡不同的是,馬牧青在今年行情之前已經獲得了不少關注度,因為在2022年產品取得12.23%的正收益,是當年的醫藥基金冠軍 。她的代表作2022-2024三個完整年度里收益分別為12.23%、-1.95%、-10.45%。馬牧青在選股上重點關注行業空間、行業景氣度、商業模式、競爭格局,分別代表發展天花板、增速、份額、利潤率,2024年初馬牧青開始全面重倉創新藥,此前的兩年在醫美、醫療服務、醫療設備等高成長賽道分散配置了細分龍頭。
?
中銀基金鄭寧業績也相對不錯,2022年7月開始管理產品的鄭寧,在2023年就開始全面重倉創新藥,與鵬華金笑非一樣是較早布局的基金經理之一。相比于金笑非,鄭寧略差一些,2023-2024年收益率分別為-9.34%、-11.52%,不過在醫藥基金中排名也不算差。鄭寧的投資框架上與其他績優新秀略有不同,他是金融專業出身,并非醫藥科班出身,因此在投資中,首先通過基本面、估值面、資金面和政策面四面打分模型,判斷醫藥行業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有哪些具體的投資方向可能取得超額收益,選出風險收益比最好的子行業與個股,比較重視基本面和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