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富通基金,喘了口氣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劉國輝
圖片來源 | AI制圖
今年的公募行業里,如果要評選最幸運的公司,海富通基金可算是其中之一。
?
基金二季報剛剛披露完畢,數據顯示,海富通基金非貨規模達到1807.71億元,行業排名從Q1的33位上升到28位,是增長最明顯的公司之一。這對于近十年來一直在行業40-50名之間打轉的海富通基金來說是很大的突破。
規模增長得益于海富通在債券ETF上的市場地位。
?
今年債券ETF規模增長喜人,幾個月內從2000億元增長到超過4000億元,是增長性最強的公募細分品類。作為較早布局債券ETF的公司,海富通基金暫列債券ETF市場規模首位,受益于今年債券ETF的增長,海富通基金旗下6只債券ETF合計增長了近500億元。
?
不過在行業起風之時,公募大廠都在關注債券ETF的機會,這個高增長的領域預計會迎來一輪廝殺,整體實力位于行業中游的海富通基金能否保持住在債券ETF領域的身位,目前來看難度不小。債券ETF市場格局未來難免要更迭。
?
海富通是此輪債券ETF牛市的最大受益者
?
債券ETF太火了。
數據顯示,2024年5月,債券ETF規模突破了1000億元,到今年2月7日左右,正式突破2000億元,9個月里增長1000億元。7月17日,首批科創債ETF上市交易,買盤踴躍,使得債券ETF規模再創新高,達4810.57億元,5個月內增長了近3000億元,加速增長趨勢明顯。
ETF投資深入人心,市場風險偏好較低帶來債基受寵,是債券ETF爆發的深層次原因。直接原因則是
債市利率下行,息票收益下降后就需要多做波段交易來增厚收益。另外債市投資極度內卷,債基做出超額收益的難度很大,也使得債券ETF性價比凸顯。
作為較早布局債券ETF的公司,海富通基金在債券ETF增長浪潮中受益明顯。Wind數據顯示, 目前海富通基金債券ETF數量6只,規模過千億元,數量與規模均處在行業首位。高于緊隨其后的博時基金和富國基金數百億元 ,因此海富通基金ETF規模排名在Q2上升了3位,至第13位。非貨管理規模排名也水漲船高。
能有這樣的增長,海富通基金算是厚積薄發。
?
海富通基金并非最早布局債券ETF的公司,2013年國泰基金發行了國內首支債券ETF——上證5年期國債ETF,不過當時債券ETF發展較為沉寂,市場需求不大,國泰基金并沒有加大布局,而是在行業基金方向上做出了特色。真正在債券ETF上投入最大的無疑是海富通基金。
?
債券ETF規模排名(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7.21)
海富通2014年11月發行了城投債ETF,2018年10月發行了10年地方債ETF,2019年又發行了5年地方債ETF,2020年發行了上證可轉債ETF,以及短融ETF,今年年初,發行了信用債ETF,成為債券ETF產品最全的公司。
?
債券ETF歷年規模增長情況(資料來源:華泰證券)
?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債券ETF規模增長波瀾不驚,真正迎來成長是去年至今。
?
海富通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陳軼平曾表示,在剛布局債券型ETF的時候,債券型ETF仍屬于比較小眾的品種,但是公司戰略非常明確,將債券型ETF納入戰略性產品。
?
海富通基金多年里布局ETF,一方面遵循差異化發展思路。在當時股票ETF已經有多家公司形成了先發優勢,海富通基金入局勝算很低,而債券ETF才剛剛開始。另一方面海富通基金整體規模主要就是靠債基支撐,發展債券ETF也算順理成章。
?
成立于2003年的海富通基金,在行業里起步并不晚,早期曾進入過行業前十,不過隨著行業的演進,愈加凸顯投研與管理的功力不足,發展并不出彩,多年來在行業里非貨基金規模排名在四五十名之間,屬于中游公司。
?
雖然大股東是頭部券商海通證券,券商系基金公司往往在權益上有優勢,但海富通基金多年來在權益上表現一般,除了均衡風格基金經理周雪軍在全市場較有競爭力、一度是機構重倉的基金經理外,長期以來一直缺乏足夠優秀的權益基金經理,還曾受到基金經理“老鼠倉”事件重創,因此權益一直不佳,主要靠債基來撐門面。
?
海富通基金自身實力有限,雖然債基占比高,但就債基規模來講,目前接近1500億的規模,在行業里排24位,處在不上不下的位置。既沒有銀行系的股東背景,固收投研團隊也不大,發展債券ETF是一條不錯的差異化路徑。
?
長期以來的戰略堅持,搶先發行了短融ETF和城投債ETF兩個大單品,奠定了海富通基金如今在債券ETF領域的領先地位。
?
列強兵臨城下,海富通短板暴露
?
如今債券ETF逐漸成了爆品,對于海富通基金而言,卻并非完全是好事。
?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大廠進入到這個曾經小眾的賽道,海富通基金很難守住債券ETF份額第一的頭銜。
?
目前的債券ETF還在發展初期,從債券指數的種類和基金公司的布局來看,未來有很大的擴容空間。
?
指數層面,全市場目前39只產品,主要覆蓋了5年期、10年期、30年期國債指數,信用債指數,城投債指數,地方債指數,政金債指數,可轉債指數,科創債指數等少數指數,主要是在國債和地方債上做得比較細,行業里已經布局了短中長期的相關指數,在信用債、城投債、金融債、可轉債等領域,都只有少數比較大類的產品布局。
?
未來隨著需求的增加,以及更細化需求的出現,會覆蓋更多指數,實現擴容。 目前僅在中證指數層面,在綜合債指數這個方向下,就有44個指數,如綠色金融債指數、碳中和主題債指數等,金融債里有高等級銀行債指數、不同期限銀行債指數等多種,在信用債和利率債兩大類目下,都有上百種指數。現在ABS發行量很大,在ABS領域又有消金ABS、融資租賃ABS、供應鏈金融ABS等多個指數。未來只有需求在,待布局的債券指數非常多。
?
公司層面, 現在在債券ETF領域布局相對較多的,除了海富通基金,只有博時基金,發行了4只債券ETF產品。富國基金的債券ETF雖然規模靠前,但算上剛發行的科創債ETF,也只有2只產品。規 模主要是靠去年以來規模暴增的政金債ETF,目前該產品規模530億元,曾是規模最大的債券ETF單品。
?
除此之外, 華夏基金、易方達、南方等ETF頭部大廠都是去年底今年初剛剛開始布局債券ETF ,發行了公司債ETF、信用債ETF,最近的科創債ETF發行,也是嘉實、招商等大廠首次發行債券ETF。多數大廠都只是剛剛開始,華泰柏瑞等多家在ETF以及債券投資領域有優勢的公司,還未有債券ETF產品。 未來公募在債券ETF里接著卷,似乎已經不可避免。
?
在這種競爭態勢下,海富通基金面臨的競爭壓力會比較大。當下的ETF競爭說到底要看投入多少資源,去換取規模增長,以圖未來通過規模把投入賺回來。海富通基金作為中游公司,財務實力較大廠相差較大。
?
2021-2023年,海富通營收分別為16.38億元、12.94億元、11.6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3億元、4.57億元、4.17億元,均處于下滑狀況,且與頭部大廠差距較大。如果與其他公司拼投入,可能會落于下風。
?
同時,雖然布局債券ETF較久,但海富通發展策略上也并沒有體現出超出對手的能力。
?
從產品布局來看,長期關注債券ETF,海富通卡位并不算精準,雖然數量多,但沒能精準卡位重要指數,在國債、政金債、可轉債上沒有布局或者布局都不算成功,對于長久期產品布局較少。
?
早期發行的兩大產品城投債ETF和10年地方債ETF,可能更多是因為所掛鉤的指數當年表現優異,如2014年底發行城投債ETF時,當年滬城投債指數漲了11.48%,而前一年和后一年的漲幅為4.57%和9.61%。2018年底發行10年地方債ETF時,上證10年期地方政府債指數漲了9.40%,而前一年跌了2.85%。目前來看主要是短融ETF和城投債ETF布局卡位較好,取得了規模領先。
?
在大廠相繼入局債券ETF之后,海富通基金的可投入資源、運營能力都會面臨考驗。
?
這從2025年初的公司債ETF發行競賽已經可以看出端倪。當時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海富通基金都發行了跟蹤上證基準做市公司債指數的ETF,與大廠同場競技下,目前易方達、華夏、南方的產品規模都在220億元以上,海富通的產品規模為151億元。
?
以后很難有單獨一家公司獲批某項ETF產品的局面了,都是多家公司競爭發行,海富通的財力投入、運營能力跟大廠比無疑是短板。未來想守住債券ETF龍頭的陣地,難度非常大。
?
大廠在債券ETF規模上超越海富通,只是時間問題,雖然不會很快。
?
對于海富通來說,有利的因素是監管層面對于債基發行一直有限制 ,由于鼓勵做大主動權益,監管層多會對債基發行通過窗口指導進行限制,曾經一度是發行了三只權益產品后,才能發行一只債券產品。因此基金公司即使想發力債券ETF,也很難一股腦發行大量產品。
?
這讓海富通可喘口氣。而且海富通的短融ETF是短久期產品,跟貨基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在全市場又是獨一份,規模可能會持續增長。
?
受限于整體實力,債券ETF龍頭地位難保
?
長期來看,在ETF浪潮中卷贏,更多是靠公司的整體實力,支撐得起更多投入。海富通的整體實力,很難保證在未來的債券ETF發展大勢中卷贏。
?
海富通目前的整體狀況就是,過度依賴債基,但固收在行業里也排不進前20名。ETF上,只有兩只股票ETF產品,規模11億元,可以忽略不計。主動權益也長期表現一般。
?
雖然有明星基金經理周雪軍撐門面,但目前海富通權益基金經理只有10位左右,包括老將黃峰等在內,多數業績都一般,呂越超雖然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不過近三年虧損較大,他曾在2023年初是堅決從全倉新能源切到AI產業鏈的基金經理,不過節奏并沒有把握好,有時全倉算力,有時全倉AI應用,在AI產業鏈行情不錯的情況下,代表作2023-2024年業績虧損較大,為-17.23%、-21.52%。另一位成長風格基金經理范庭芳的業績波動也比較大。
?
周雪軍作為均衡風格基金經理,長期業績不錯,2016年管理代表作海富通改革驅動以來,年化收益至今仍有12.85%, 不過2022年至今對地產判斷失誤,被幾只重倉的地產股拖累了業績,多數時間同類排名在50%左右 ,較為平淡,已經兩年沒有跑贏滬深300指數,管理規模已經從2021年高峰期的250億元跌到了目前的62億元。
?
固收業務表現尚可,權益業務一直沒能上去,2017年下半年開始擔任海富通總經理的任志強,表現好于前兩任總經理,但也有不少缺憾。由于海富通是海通證券與外資合資的公司,前兩任總經理均以海外履歷為主,在國內公募領域沒能做出太出色的業績。在華寶基金做基金經理出身的任志強上任后梳理了海富通的投研管理和產品體系,在固收領域做出了成績,但權益上至今還是缺少建樹,公司整體實力也就沒能形成有效提升。
?
眼下,海富通在與華安的整合箭在弦上,從公司實力來看,海富通優勢不明顯。特別是其非貨規模遠低于華安基金。
?
當然,海富通在談判桌上并非沒有話語權。
?
海富通基金擁有含金量很高的社保基金境內管理人牌照,而華安基金沒有,因此海富通基金的品牌有望保留,不至于像股東海通證券那樣在合并過程中處于被整合的一方而陷入被動。債券ETF的行業地位,也讓海富通在與華安的合并中,話語權又有所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