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原CFO吐槽,一季度虧損是營收的近12倍,阿里分拆斑馬赴港上市 | 速途網
速途網8月22日消息(報道:梔橙)今日,原斑馬網絡CFO夏蓮在朋友圈發文點評阿里巴巴將把斑馬分拆赴港上市。
她在朋友圈首先提到,在25年4月底幫這家公司做完股改后已經離開。在解釋為何離開斑馬時,她表示,根本原因是不看好公司業務發展,過去3年也許斑馬業績增長不達預期,但對比未來3年,很可能是斑馬最好的3年。
此外,她還表示,上市圈錢不是人生追求和理想。同時,她還直言,非常鄙視斑馬某些高管的人品與行徑,承認你的權謀與城府,但鄙視你的為人與價值觀。
據速途網了解,近日,斑馬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斑馬智行”)向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提交上市申請版本,計劃在香港主板上市。斑馬智行本次募資主要用于加強研發、擴大市場份額、拓展全球業務、支持潛在收購與一般企業用途。
根據申請文件,斑馬智行成立于2015年,總部位于上海,是中國市場上以軟件為核心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主要供應商之一。公司業務涵蓋系統級操作系統解決方案、AI全棧端到端解決方案及車載平臺服務三大板塊,致力于通過自研操作系統與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車載智能體驗。
財務數據顯示,斑馬智行近年業務增長顯著,智能座艙解決方案累計搭載量從2022年的83.5萬臺提升至2024年的233.4萬臺,復合年增長率達67.2%。不過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2022年至2024年分別錄得凈虧損人民幣8.78億元、8.76億元和8.47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虧損進一步擴大至約15.82億元。
據招股書顯示,該公司客戶集中度較高,2022至2024年間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均超過88%,其中上汽集團為最大客戶。阿里巴巴則是其最大供應商,采購內容以云服務及軟件支持為主。
斑馬智行在申請版本中亦列出多項風險提示,包括行業競爭激烈、技術迭代速度快、客戶集中度高、虧損持續及國際貿易政策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等。
而回顧斑馬智行的發展史,可以用“高開低走”來形容。
2015年,中國汽車產業正處于變革的前夜。上汽集團作為傳統制造巨頭,敏銳地意識到智能化浪潮的到來,但苦于缺乏互聯網基因;而阿里巴巴的YunOS在移動端受挫后,急需尋找新的硬件入口。雙方各取所需,共同投資成立了斑馬網絡。
這次合作的最大突破在于技術路徑的選擇。斑馬沒有采用當時主流的手機投屏方案,而是基于AliOS打造了真正的車載操作系統。這一系統實現了與車輛底層的深度打通,支持通過語音控制車窗、空調等硬件,并創新性地將阿里系生態(高德地圖、支付寶等)融入用車場景。
2016年,首款搭載斑馬智行系統的榮威RX5上市,以”全球首款互聯網SUV”的定位引發市場轟動。其流暢的語音交互和創新的服務體驗,讓消費者第一次直觀感受到”互聯網汽車”的魅力,產品迅速成為爆款。這一階段的成功,為斑馬贏得了極高的行業聲望和先發優勢。
然而,初期的成功并沒能順利轉化為市場的全面突破。當斑馬試圖走出上汽體系,向其他車企推廣其系統時,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盡管與標致雪鐵龍、福特等企業達成了合作,但實際落地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車企對數據主權和核心技術控制權的擔憂。許多車企擔心采用斑馬系統會導致”靈魂”受制于人,這種顧慮嚴重制約了斑馬的開放步伐。
與此同時,行業競爭格局急劇變化。百度Apollo、華為HiCar、騰訊TAI等競爭對手采取更加靈活的策略切入市場,它們或不尋求深度控制,或專注提供增量組件,反而更容易被車企接受。斑馬先發優勢正在被快速侵蝕。
面對內憂外患,2019年8月斑馬網絡進行了深度戰略重組。阿里巴巴增持成為第一大股東,并將YunOS操作系統團隊整體注入,上汽則退居第二大股東。這次重組實質上解決了公司的控制權問題,明確了由阿里主導的發展方向。
重組后的斑馬全力推進”開放平臺”戰略,推出”Powered by Banma”合作模式,試圖以更加中立、開放的姿態贏得市場信任。但轉型之路充滿挑戰:一方面需要消除車企對其阿里背景的顧慮;另一方面要快速整合阿里體系的技術資源,構建統一的技術棧。
這一時期,斑馬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巨大,但商業化進展相對緩慢。如何平衡技術投入與產出效益,成為管理層需要持續面對的難題。
進入新發展階段,斑馬開始與阿里云、達摩院、平頭哥等阿里系技術力量深度協同,技術路線從智能座艙向智能駕駛和整車智能延伸。2021年發布的AliOS 3.0及VC平臺,標志著其向”艙駕一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的決心。
然而市場環境的演變帶來了新的挑戰。比亞迪、吉利、蔚來等有實力的車企紛紛加大自研投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強勢崛起,都使第三方系統供應商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斑馬雖然保持了與一汽-大眾、奧迪等企業的合作,但行業影響力已不如初創時期。
在速途網看來,斑馬在技術上的前瞻性值得肯定,但在合作模式、數據歸屬等商業規則設計上,未能及時找到最優解。同時,先發優勢也沒能轉化為持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