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華納、環球指控MiniMax侵權:好萊塢版權之劍揮向中國AI企業 | 速途網
當地時間9月16日,迪士尼、華納兄弟探索和環球影業聯合向洛杉磯聯邦法院起訴中國人工智能明星企業MiniMax,指控其大規模侵犯著作權,未經授權將蜘蛛俠、蝙蝠俠、小小兵等經典角色用作AI訓練與影片生成的素材。這份長達119頁的起訴書直指MiniMax的核心產品“海螺AI”(Hailuo AI),批評其以“盜版商業模式”繞開版權授權,在牟利的同時損害原創者權益。
MiniMax 在海外市場的表現頗為亮眼,官網數據顯示,其產品已覆蓋超1.57億個人用戶,遍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Minimax的海螺 AI在海外市場也獲得了一定關注,根據一些第三方評測報告,其視頻生成能力在多個維度上表現出色,贏得了海外創作者的積極評價,2024年11月訪問量曾突破1100萬次,為公司的多模態能力出海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在年初a16z發布的《2025年全球Top50 AI應用榜單》中,并憑借用戶活躍度、技術社區評分和指令遵循三項指標第一,以全球第12名強勢登頂AI視頻賽道。而另一款AI情感陪伴產品Talkie(星野 AI 的海外版)月活用戶約 1100 萬,為其探索擁有更高付費意愿的海外市場創造了機會。
在海外市場高歌猛進的同時,MiniMax在海外也迎來美國主流娛樂集團首次對中國AI公司發起如此規模的訴訟,意味著生成式AI與傳統內容產業之間的矛盾被推向全球舞臺。
蜘蛛俠變AI燃料:好萊塢的版權之劍
在指控中,好萊塢巨頭強調“海螺AI”能夠通過簡單的文本提示生成帶有明顯版權特征的影像。例如輸入“蜘蛛俠在摩天大樓間擺蕩”,AI即可輸出包含版權元素的視頻。訴狀指出,這并非技術“無心之過”,而是精心設計的商業模式。
三大公司要求MiniMax返還所有侵權所得,并依據美國版權法就每項被侵權作品索賠最高15萬美元,甚至請求法院頒布永久禁令,切斷MiniMax使用相關IP的可能性。
這把“版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其實一直懸在AIGC行業頭頂。數據是AI模型的燃料,但優質數據幾乎都受版權保護。如何合法獲取,始終是行業繞不開的核心矛盾。今年6月,迪士尼和環球已對美國本土AI繪畫工具Midjourney采取類似行動。如今,戰火蔓延至海外,從圖像延伸到視頻,顯示內容巨頭的耐心正在耗盡。
從愛奇藝到迪士尼:舊傷未愈,又添新疤
MiniMax此前已在國內面臨類似指控。愛奇藝曾起訴其產品生成與《蒼蘭訣》角色高度相似的虛擬形象,并允許用戶互動,涉嫌侵權。如今好萊塢三巨頭的跨洋訴訟,無疑放大了這一問題。
訴狀顯示,好萊塢方面曾多次發函要求MiniMax停止侵權,卻未獲實質回應。這種“視若無物”的態度被視為激怒對方的重要原因。兩起訴訟的共同訴求,也對其業務的模式提出了拷問:MiniMax是否在技術過濾和合規審查上做得足夠?或其商業邏輯中是否從一開始就默許了風險?MiniMax是否有條件建立更完善的版權保護機制,卻選擇忽視?
從北京到洛杉磯,從《蒼蘭訣》到《蜘蛛俠》,MiniMax頻繁被卷入版權糾紛,它揭示了AIGC在IP模仿和“擦邊球”創作上的巨大風險,尤其是在角色扮演和社交應用場景中。
“數據捷徑”之下,版權風險凸顯
短短數年內,MiniMax憑借技術與清晰的商業路徑,躋身中國AI頭部玩家,獲得騰訊、阿里等頂級資本支持,融資累計8.5億美元,市值一度高達40億美元。
然而,生成式AI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數據捷徑”。早期模型開發者往往通過大規模爬取網絡數據來訓練模型,這在探索階段或許合理,但當進入商業化并直接生成高度相似IP內容時,合法性便搖搖欲墜。
MiniMax的困境正是這一行業路徑依賴的縮影。初創公司在激烈競爭中需要快速驗證商業模式,往往難以承擔巨額版權采購或構建“干凈”數據庫的成本。利用現成數據快速做出驚艷產品,成為最誘人的捷徑。但當企業成長到無法被忽視的規模,數據背后的版權隱患便會被放大,成為最致命的攻擊點。
迪士尼們此時出手,正因MiniMax已足夠成功,其潛在侵權帶來的損失也足夠巨大。這既是對MiniMax的重擊,也是對所有仍在“灰色地帶”游走的AI公司的警告:技術的魔力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截至發稿,MiniMax尚未回應。無論訴訟結果如何,這場跨洋指控已注定成為AIGC發展史上的重要案例。它揭示的不僅是MiniMax的風險,更是整個行業繞不開的拷問:在技術與法律、創新與版權的碰撞中,AI公司是選擇沖撞,還是尋求共存?這或許是MiniMax的一場“劫難”,也可能是整個AI產業的一次必要的“成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