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推高Agent熱度,騰訊云在智能體時代領先的底氣是什么? | 速途網
如果要問,WAIC期間哪兩個概念爆火?Agent智能體與具身智能一定是每個與會者給出的答案。那么,如果我們再深入一點思考,現階段Agent智能體與具身智能中哪一個能夠更快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并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回答Agent智能體的占比也一定會高于具身智能。
Agent智能體在WAIC上之所以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源于人工智能已經從生成式大模型向Agent智能體發展,就2025年而言,Manus的邀請碼被炒到8萬,以及被自媒體夸張的宣傳,Agent智能體的火熱已經可見一斑;另一方面,企業與C端用戶已經不再滿足人工智能的“工具輔助”屬性,進一步追求更高效率的“自主協作”,也就是對AI的期待從單點效率工具向系統性生產力引擎的轉變,這也加速推進了Agent智能體的發展。

在WAIC期間,速途網受邀參加騰訊論壇,在現場注意到騰訊帶來了兩大智能體開發平臺的全新升級,包括面向企業用戶的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和面向個人用戶的“騰訊元器”。騰訊云副總裁、騰訊云智能負責人、騰訊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在演講中稱,要讓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能用上好用的AI。
那么,在智能體時代,騰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為推動行業發展做了哪些事情?速途網與多家媒體對吳運聲進行了采訪。
突破能力邊界,騰訊云推高智能體市場與行業的活躍度
今年5月,騰訊云將大模型知識引擎升級為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時間僅僅過去兩個月,騰訊云又一次升級面向企業端的智能體開發平臺,實現零代碼輕松創建多個智能體并協同交互,復雜場景輕松配置。這使得通過對接主流數據庫和騰訊文檔等更全面的數據源,對話響應可以更靈活、更準確。
而面對C端用戶所打造的騰訊元器,則是進一步加強整合了公眾號、騰訊文檔、微信支付MCP等騰訊生態資源,幫助用戶打造更好用的公眾號智能體,可一鍵授權矩陣號發布、拉取公眾號知識庫等。
盡管兩個平臺底層共享同一個平臺能力棧,實現了開發、運行、分發的一體化協同,但兩者更注重騰訊云的哪些能力呢?“B端會更嚴謹,需要企業級的保障”,吳運聲在采訪中表示,復雜的部署、高可用和高性能,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在準確率方面也要更嚴格,技術服務上要求也更高。

“C端(騰訊元器)則更注重用戶能否快速完成部署,是否能與騰訊生態建立更好的連接,或者是獲得騰訊的一些支持”。
相對于智能體平臺的滲透率,吳運聲在采訪中稱,我們更關注企業端有沒有具體或者特別明確的需求出來,而對于C端,騰訊元器則希望根據用戶不同的需求進一步去打磨產品。
在智能體突破能力邊界方面,吳運聲介紹到,Multi-Agent體系可以讓智能體自動轉交靈活的處理;Deep Research能夠清楚完成任務過程中需要怎樣的智能體,在做到某一步的時候應該如何轉交;Plan-and-Execute的協同方式,在用戶搭建需要智能體協作的復雜任務解決的時候可以更加的方便和更加的高效;RAG系統現在可以對接到更多的數據源上;工作流上持續的提升對復雜任務的支持,特別是一些長期記憶甚至跨Section的記憶;智能體開發平臺里面甚至可以快速搭建數智人。
為了鼓勵開發者使用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和騰訊元器,騰訊云發起了騰訊首屆黑客松Agent應用創新挑戰賽,探索智能體應用場景,打造更多好用的AI應用。吳運聲在采訪中談及該項賽事時表示,我們非常希望激發更多人的參與,讓整個市場與行業有更高的活躍度,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場景能夠在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中用起來。
事實上,在黑客松Agent應用創新挑戰賽之外,騰訊云還做了很多實際的工作。“我們會非常深入地了解客戶實際使用的細節,然后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在騰訊元器上,非常多的公眾號主也會給我們反饋一些問題,我們很快會上線應用寶(電腦版AI專區)的渠道,會開通更多的渠道去滿足客戶的需求”,吳運聲介紹到。
可以看到,騰訊云一邊不斷完善自己的能力,結合企業與用戶需求不斷突破能力邊界,另一邊也在努力提高Agent智能體市場與行業的活躍度,讓更多的人能夠更加輕松地用上智能體,從而在工作以及生活中進一步提升效率。
讓大模型在產業落地產生價值,智能體時代有信心領先
任何一項技術的發展與普及都離不開深入到產業去應用。
早在2010年,騰訊當時的開放戰略就提出,專注做“連接器”;此后2018年9月,騰訊啟動新一輪整體戰略升級,核心是推動實現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升級。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騰訊自然也要思考AI要如何更好地落地產業。“智能體是讓大模型技術能夠在產業落地產生價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形態”,吳運聲在采訪中告訴速途網。
對于Agent智能體存在周期的長短,他認為應該是長期的,Agent智能體能夠自動的思考、決策、環境感知、選擇工具,甚至是創造工具并調用,這一系列的過程可以先做計劃,在分步驟進行執行,執行之后根據感知到的環境變化做決策。此外,Agent智能體還能夠通過插件更多地使用知識庫,現在騰訊云將它跟進一步與技術和場景結合。吳運聲強調,最終還是為了解決落地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在速途網看來,盡管今年被稱為“智能體元年”,但只有在垂直行業規模化落地,才標志著Agent智能體從技術概念演進為核心生產力工具。此前,大模型之家主編喬志斌在“速途AI引力場”沙龍活動中也指出,比起技術趨勢,企業家們更關心兩件事:一是AI能否提升產業價值,二是AI是否帶來直接的商業回報。
“Agent在今年獲得很大的關注,源于技術與落地方面有非常多的實踐”,吳運聲談及Agent元年這一說法時表示,每一種應用的產品經理都在思考,能不能用智能體去增強我的能力,或者改善我的交互,不管是C端還是B端的。
他拿營銷Agent——營銷云舉例,“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Agent改善整個營銷的環節”,包括用戶分析、獲客、用戶觸達,以及數據分析和總結等環節。而對于C端用戶,智能體能夠幫公眾號主自動回答用戶的問題。
如果說在大模型時代,ChatGPT成為了最早出現的“明星產品”,從而確立了“領先”地位。那么,在智能體時代,中國是否更有機會領先呢?
“我對我們能夠做出很多領先的技術和最終的實踐有信心”,吳運聲解釋到,智能體不是單獨的存在,它和底層模型相輔相成,所以它既需要模型快速的發展,也需要智能體技術的快讀發展,最終解決完整的需求或者問題。
“在整個AI的體系里面,模型、智能體的框架、落地的一些最佳實踐里面,我們中國人很聰明的,在每一個領域里面,我們都有希望做出自己的亮點來,我們在真正的落地應用上,我們也會有很多自己特色的落地應用的實踐。”
寫在最后
采訪過后,我們回看吳運聲在演講最后說的這段話:讓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能用上好用的AI。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騰訊云都在努力通過多年積累的KnowHow在智能體時代打造領先的工具,并吸引著更多人參與到Agent智能體的市場中來,共同將行業托舉至更高的高度。同時,騰訊也深知智能體技術落地產業的重要性,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智能體真正為企業增智提效。
智能體時代,騰訊做好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