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M-4.5 驗證:智譜已完成一輪“洗牌”
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消息,2025 年已過半,今年的大模型熱度明顯下降,關于基礎模型的關注大多收斂到了 DeepSeek 與阿里通義上。相比之下,曾一度被標榜為大模型“國產替代”、信創之光的智譜 AI 所受到的關注度明顯下降,過往高調的戰略打法也漸顯低迷。
也正是如此,AI 科技評論關注到,正是在這樣的低調“蟄伏”中,2025 年上半年智譜實際在技術、人事、商業、融資等重要戰略維度上都悄悄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以面對接下來 AGI 的新格局競爭。
7月28日晚,智譜發布新一代基礎模型 GLM-4.5,正是直接體現了其轉變初具成效。
走到 2025 年,事實上大模型賽道的競爭已經只剩下兩類人:技術、收入。其中,擔起技術創新大旗的團隊無疑被認為是 DeepSeek——大模型思考推理的能力,接下來要依賴預訓練、后訓練、強化學習與 AI Infra 的同步推進,從這幾個維度盤點國內人才隊列,不難發現可以一戰的人員數量可以窮盡,而智譜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在牌桌上的挑戰者之一。
創業公司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四塊:融資(從投資人拿錢)、To G(從政府拿錢)、To B(從行業拿錢)、To C(從個人用戶拿錢),空間廣闊,但同時局面也并不十分明朗。例如,過去兩年行業主流的觀點——坐擁基座模型利于開展 To B 商業化——就受到了 DeepSeek 的沖擊;依靠投放拉動c端用戶增長——就受到了豆包的沖擊。
而智譜的上半年戰略,也集中落到收入模式的調整上。
雖然智譜上半年被爆出人員流失洗牌明顯,多位高管離職,同時也官宣頻繁融資,多與地方國資捆綁,在 AI 科技評論看來,智譜已經在人事、產品與收入戰略上完成了一輪大的“洗牌”——這從側面上也反映了一個觀點:
智譜雖由教授創立,企業管理卻不是學者風的溫吞緩和。相反,為了尋求技術與商業的新天地,這家公司是不惜先破再立的。
01
新模型 GLM-4.5,專為Agent設計
2025年是基模公司發生戰略分化的一年。同質化競爭和盈利困局之中,六小虎都在尋求著自己的破局之道。和其他公司不同,智譜想要抓住的是Agent賽道主導權和開源生態壁壘。此次發布的新一代旗艦模型 GLM-4.5,說明智譜對于模型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價值的驗證有了新判斷。
智譜對于 Agent 的重視早有端倪。早在2024年10月,智譜Agent產品AutoGLM橫空出世,實現Agent自主代理操作手機。四個月之前,智譜在今年的中關村論壇上正式發布了新產品,AutoGLM 沉思,這是一款具有全新研究能力,并且能夠實現實際操作的 AI Agent。此次發布的 GLM-4.5,則是為 Agent 提供了一個可供實用的高性能基礎模型。和智譜以往的系列基座模型相比,今年從模型和產品應用,指向都更明確和單點聚焦。
本次發布的模型主要有兩個:總參數量3550億、激活參數320億的GLM-4.5,以及1060億參數的GLM-4.5-Air。它采用了MoE架構,首先在 15 萬億 token 的通用數據上進行了預訓練,此后在代碼、推理、智能體等領域,使用了8萬億token的高質量數據進行了針對性訓練,并通過強化學習進行能力對齊,在這幾項測試的綜合能力都達到了開源SOTA。
GLM-4.5 的特殊之處,核心在于力求在一個模型中集成推理、代碼、智能體等不同的能力,官方說GLM-4.5率先實現了多能力原生融合并取得重要的技術突破。此外設計出了兩種工作模式,分別為“思考模式”和“非思考模式”。思考模式可以做復雜的推理和工具調用任務設計,非思考模式用于快速響應。這種設計其實也是為 Agent 的不同工作場景設計,前者適用于任務規劃和執行,后者用于交互等場景。
無論是訓練策略、還是產品設計上來看,GLM-4.5 都是一款為了 AI Agent 而專門打造的模型,這也展示了智譜對于大模型下一階段發展趨勢和應用形態的判斷。
這款模型到底好不好用,在任務中實測更能得到答案。智譜發布模型的時候,同步上線了Z.ai(chat.z.ai)和智譜清言,還免費開放滿血版。
如果你有帳號的話,在Z.ai官方網站輸入一句話:做一個 Google 搜索網站,一分鐘之內就能看到結果。
Z.ai新上線的“全棧開發”,可以做應用、小游戲和網頁,有些網友還用這款Agent做出了自己的B站。因為GLM-4.5不僅擅長處理復雜代碼,同時也具有優秀的數據精準處理、交互動畫設計能力。有網友用它做了3D版的太陽系模型,可以用鼠標拖拽來旋轉整個太陽系視圖。
當然更實用的還是做PPT,進入Z.ai主頁后,選擇GLM-4.5模型,再點擊下方的“AI PPT” ,就可以在對話框內輸入需求,讓AI生成。它能做到自主搜索資料、尋找配圖,根據實際材料直接以HTML形式編寫圖文,從而使信息更準確、排版更靈活,簡直可以說是打工人福音。
智譜在 Agent 賽道的野心已經纖毫畢露。從價格上來說,這款模型的API價格僅為Claude的1/10,實測生成速度超100 tokens/秒,從設計上來說,它可以兼容主流的Claude Code、Cline、Roo Code等框架。Claude Code的開發者都能夠無痛遷移到GLM-4.5 上來。
Agent已經成為全球“顯學”。每一個應用場景的工作流都可以通過Agent進行再造,大量的開發者投身其中并且每天以驚人的數量發布新產品。但是 Agent 產品是否能用得起來,則跟模型能力息息相關。開發者最頭痛的事情就是兩點,第一是模型的推理能力能否支持自主策劃,第二是模型的token成本能否支撐產品運營。
智譜的新模型對于開發者的需求完美適配。作為一款參數量僅為DeepSeek-R1 的 1/2、Kimi-K2 的 1/3 的模型,其性能卻能跟這些大模型打得有來有回,在多項評測中,GLM-4.5 綜合排名全球第三,位列國產和開源模型首位。
從公司角度來看,智譜擺脫了以往基座模型的窠臼,能夠在四面質疑的局面下持續創新。從戰略角度看,將 GLM-4.5 開源,除了自用之外,還能服務于各行各業的 Agent 開發者,這正是智譜這半年來人事、業務、收入等多方面“洗牌”完畢的結果。
02
高管陣營變動,改革步伐堅定
GLM-4.5 的問世打破了智譜身上的疑問。在此之前,“變動頻仍”是外界對智譜管理層過去半年的所有總結。
一位接近智譜的知情人士向 AI 科技評論說道,這些變化,第一說明了智譜內部人事決策高效,第二說明了智譜面對市場反應迅速。
過去兩年智譜的高管以“三張”(張鵬、張帆、張闊,分別擔任 CEO、商業化一號位、戰略一號位)為主,但是面對大模型行業的飛速發展,智譜管理陣型也要堅決果斷地適應競爭格局。
今年上半年,智譜的人事變動新聞最為轟動的,就是COO張帆的離職。據知情人士透露,張帆是一個連續創業者,其離開并非意外。
人員成本居高不下,向來是智譜的掣肘之患。為了維持B端和G端業務,智譜內部的銷售、售前、售后、解決方案人員數量眾多,智譜人員規模最早達到千人左右、遠超其他大模型公司。盡管 2025 年上半年受 DeepSeek 影響走了一批人(或主動離職、或被裁掉),但又重新招募、維持在了千人左右。
“人多人貴”,所以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與之相對的是收入增長的乏力。在這種情況下,控制成本也成為智譜高管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
智譜的商業化負責人有兩位:張鵬與張帆,其中張鵬負責 To G、張帆負責 To B。AI 科技評論獲悉,2024 年 智譜在 B 端與 G 端的收入不相上下。但在團隊運營成本和人力支出上,To B團隊更高。
加上自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爆火以來,B 端壓力陡然增大。內外交患下,To B 業務壓力倍增,引發了這輪人事的變動。
在商業化有類似結局的還有終端AI業務。智譜在終端 AI 上曾拿下三星的單子,也曾是一度是高通全球戰略伙伴。但在進入實體清單后,這類跨國品牌的合作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比張帆更早離職的是張闊。就在半年前,首席戰略官張闊、副總裁離職,這兩人曾主導完成智譜在2024年年底的30億元D+輪融資及業務分拆融資。曾經的“張鵬、張帆、張闊”被并稱為智譜“三張”,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張+多 X”的結構。
在一些投資人看來,大學教授出身的創業者,往往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他們身邊接觸的人,大多也是碩士和博士,這些人才并不差,但隨著公司的升級,就需要引入更多的職業經理人,如否則這家公司就要在后續的競爭中吃虧。
而能夠讓人才隨之升級,則需要強大的魄力和殺伐果斷的作風,能夠讓合適的人留在合適的位置,讓不合適的人即時撤離。在不少人看來,這正是智譜組織活力的體現,也是智譜能夠在模型領域持續創新的核心所在。
03
C 端受挫,B 端承壓
2023 年,作為大模型六小虎之首的智譜,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商業之路。
在多家都在嘗試C端發力,打算做出一個殺手級應用的時刻,智譜將重點放在了B端和G端。但智譜并不是沒有考慮過C端,清言曾經也是智譜的主打產品、只是 C 端的戰略一直在搖擺。
過去三年,智譜在清言上的投入主要有兩波。
第一波是在2023年八九月份,智譜清言剛剛推出的時候,通過分眾電梯LCD投放品牌廣告,主打“寫文案寫代碼寫周報”功能、提高辦公效率。但是這波投放效果一般,按照一個前員工的說法,“前一個月從3000漲到了5000,過了一個月一看增長,還是5000”。
根據智譜前員工吳松的描述,2023 年C 端在內部不受重視,許多從字節、百度等公司加入到清言團隊的人難以適應。當時的 C 端負責人是外部新招的管理者,在這輪失利之后,很快就被優化。此后智譜清言就陷入到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中。
C端缺乏一個真正的負責人。如何去做清言,智譜還沒想好,但在 kimi、豆包等產品的火熱沖擊下,2024 年智譜又重新提高了對 C 端的重視。
2024年3月份,月之暗面宣布Kimi智能助手支持200萬字無損上下文輸入,同時周訪問量飆升,這引發了整個大模型行業的內卷,阿里百度360等大廠在技術上立即跟進,豆包和元寶等應用則在投放市場是對Kimi進行圍追堵截。
在看到了C端應用攪動的風云之后,智譜再次重視起了清言。2024年年底,智譜請來了前阿里達摩院資深專家、支付寶中國首席數據官胡云華坐鎮,想要在清言上再次發力。
但是DeepSeek的崛起,再次打亂了智譜的節奏。接下來,胡云華坐鎮之下,智譜的 C 端投入,仍需繼續觀察。
相比to C,智譜更加堅定的無疑是MaaS平臺和 To G 的戰略。
一個客觀現象是:在 B 端,開源方案的成本和便利性直接沖擊了智譜的高價閉源模型服務。
央企和地方政府訂單也有一部分被DeepSeek分流,傳統IT集成商借機推出了“DeepSeek一體機”,對于智譜的原廠服務商角色也是一場沖擊。
2025年1月,智譜清言的月活躍用戶數為702萬,而DeepSeek的日活躍用戶數在1月28日超越豆包,2月1日突破3000萬大關。再去花錢推廣清言的意義顯然不大,清言要繼續做大做強,需要胡云華選擇更多樣的產品策略。
智譜 AutoGLM 成為了一個新的可選項。在國內多個 Agent 產品連續出圈的情況下,智譜想要打造自己的 Agent 也是情理之中。一些獨立的 Agent 往往被稱為套殼產品,因為他們的技術能力相對大模型公司來說,還是非常薄弱的,只是針對模型進行了二次開發或者接口封裝,沒有自己的預訓練團隊和強化學習團隊。隨著模型能力的進一步增強,乃至于像 OpenAI 、智譜GLM-4.5一樣,將 Agent 直接內置于模型中,對于這種市面上的通用 Agent 來說,是一種重大打擊。
模型正是智譜的優勢,甚至于,可以從預訓練開始劍指Agent。
而張帆投身創業去做企業級生產力 AI Agent,在外部可以與智譜的 Agent 版圖形成聯動。
雖然 DeepSeek 受到重視,但據 AI 科技評論了解,DeepSeek 拒絕了政府端拋來的資源橄欖枝。與此同時,在地方政府眾多、各個城市有自己的 KPI 的情況下,與智譜合作仍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盡管智譜業務側和產品側人事動蕩,但據獲悉,智譜的基礎模型團隊一直獲得極高的資源支持、人員相對穩定,且由唐杰親自帶領。這次新模型的不錯表現也證實了智譜技術團隊的穩定和實力儲備。
在WAIC現場,智譜新亮相了兩款即將面世的toc產品,一款原生Agent產品,也是AutoGLM下一代,以及一款主打陪伴的AI多模態產品《動動動物圈》,只要一張圖,就能把心目中的任何形象,生成有生命的AI伙伴。這些都是智譜未來的C端重點。
這兩款產品接下來的表現能否成為智譜 To C的新變量,也非常值得關注。
04
200 億估值后,擁抱地方國資
去年年中,AI 科技評論在《200 億估值之后,中國大模型公司還能拿誰的錢?》一文中就分析,大模型創業公司的估值達到 200 億之后,有實力托住大模型第一梯隊的資方就不多了,而地方國資是其中之一。今年,智譜官宣的多輪融資,驗證了我們的判斷:
3月3日,杭州國資投資超10億元;3月12日,珠海華發集團投資5億元;3月19日,成都高新區投資3億元;7月,上海浦東創投和張江集團聯合投資10億元。
先拿美元基金、再拿互聯網大廠戰投、接著是產業基金和社?;?,拿完這些錢后,還能再托盤的就只剩下地方國資。在大模型六小虎中,智譜是目前最積極擁抱地方國資的獨角獸——不少投資人認為,目前的融資都是在為即將到來的IPO開道。
智譜進入了平地、但也在技術創新與商業交代之間面臨了更大的挑戰。智譜能否平衡好技術創新與資方的需求,戴著鐐銬起舞?需要時間回答。
在拿到這么多輪融資后,智譜身上是否還有其他的捆綁條件,我們不得而知,在融資策略發生轉變后,智譜現在已經暫時緩解資金之虞,可以全力投入基礎技術的研發,與 IPO 進程同步推進。
另一方面,累計融資金額已經超過 150 億元的智譜,必然面臨著市場的兩大追問。在模型技術創新上,智譜能否持續領先,成為大模型真正的代表企業,以及在商業化上,智譜能否真正找到自己的破局之道,給投資人一個滿意的結果。
這次GLM-4.5的發布,智譜給出了一個完美的解題思路,那就是押注 Agent 方向,不斷推出新的 SOTA 模型。
思路清晰,是給出完美答卷的第一步。接下來智譜到底能不能得分,就要看他們的表現了。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