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為何成基礎設施投資核心驅動力 解讀IDC最新報告
近日?IDC 發布《中國超融合市場跟蹤報告,2025 年第一季度》,詳解中國區超融合發展趨勢、市場份額規模以及廠商占比。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中國超融合整體市場同比增長 14.1%,規模超過 30.9 億人民幣,其中新華三在超融合整體市場份額中排名領先,深信服與 SmartX 分別在全棧超融合與軟件市場中排名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超融合市場發展趨勢方面,報告指出人工智能場景的落地正在推動全棧超融合的增長,2024 年中國含 AI 相關軟件的全棧超融合系統市場份額如下圖所示。IDC 預測,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將在未來 18 個月內成為基礎設施 投資 的首要驅動力。
*數據來源:IDC《中國超融合市場跟蹤報告,2025 年第一季度》
企業級?AI 應用在落地過程中,對 IT 基礎架構的性能、資源利用率、容器環境支持、多樣化數據存儲能力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
l?靈活的計算與存儲資源調度:在進行?AI 應用開發時,不同開發組對 GPU 資源的需求量不同,一些開發任務也不會完全占用一塊 GPU 卡的資源;在使用 AI 應用時,不同應用對 GPU 和存儲的資源需求也不盡相同,且需求量可能變化頻繁。這些都要求 IT 基礎設施能夠靈活切分、調度計算與存儲資源,同時支持高性能 CPU 與 GPU 算力,在提升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滿足不同應用/開發任務的資源需求。
l?高性能、低時延的存儲支持:對行業大模型進行微調時使用的?GPU 規模較大,要求存儲能夠為 GPU 并行計算提供高性能、低時延的數據支持。AI 應用的全流程也要面對多個數據源的大量數據讀取/寫入:源數據通過預處理,可參與到大模型的微調和推理過程,并對推理形成的文本/語音/視頻數據進行保存和輸出。這些工作都要求存儲具備高速寫入與讀取能力。
l?多樣化的數據存儲支持:上述?AI 應用相關的工作流程中,需要同時處理結構化數據(如數據庫)、半結構化數據(如日志)和非結構化數據(如圖像和文本),要求 IT 基礎設施能夠支持適用于不同類型數據的不同存儲技術。AI 工作的不同環節使用存儲數據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有些需要提供高速存儲響應,另一些可能更需要共享讀寫能力。
l?虛擬化與容器化工作負載的統一支持:得益于?Kubernetes 的靈活調度能力,越來越多的 AI 應用正在采用容器化和云原生化的運行模式,而基于虛擬機運行的應用仍將長期存在,這就要求 IT 基礎設施能夠為虛擬化和容器環境提供統一支持和管理。
l?靈活拓展:為了支持?AI 應用的快速上線并跟隨業務發展的規模,IT 基礎架構也應具備靈活擴展、簡易運維、快速部署等能力。
針對?AI 訓練與推理場景打造的全棧超融合產品,能夠整合算力、存儲與數據預處理能力,有效解決 AI 項目中“算力浪費、數據孤島、訓練效率低下”三大核心難題,在制造業 AI 質檢、科研大模型訓練等場景中深受用戶青睞。
以?SmartX 為例,其推出的面向 AI 應用的超融合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通過算力融合、工作負載融合和存儲融合,為企業級 AI 應用提供高性能、低時延、靈活敏捷的計算與存儲資源支持。
近期,SmartX 超融合全面升級為榫卯云平臺,新增 AI 平臺能力,結合計算、存儲、網絡安全、災備等全棧能力,為企業 AI 應用落地提供更多選擇。目前,該方案已在制造業、電商、醫療、 金融 等領域成功落地,解決了智能化知識管理、核心業務 AI 賦能等實際問題。
報告認為,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具備實時性強、數據密集等特點,許多企業需要重新評估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規劃與優先級。對海量、多類型數據處理的需求,以及對多層級技術與資源的部署與管理要求,都將在未來幾年推動軟件定義存儲和超融合基礎設施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