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ma上市 國內設計協作平臺MasterGo戰略價值凸顯
美國東部時間 7 月 31 日,Figma 登陸紐交所。 成為2025年美股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IPO。 截至收盤,其股價飆升至 每股 115.5 美元,上漲 250%,市值達到約 563.02 億美元, 市銷率(P/S)超過 75x。這個數字是美國 SaaS 行業私營公司當前平均水平(約 7x )的 10 倍多??紤]到中國 SaaS 企業估值普遍更低,這個倍數更顯突出。
一個并非 AI Native 的產品,并在 2025 年被一眾 AI Agent 視為「可以挑戰、可以重塑」的對象,能獲得如此高估值,市場瘋了嗎?答案:當然不是!市銷率倍數的顯著溢價,本身就是市場對其 商業 模型成熟度的確認。它意味著:Figma 的商業閉環已經非常清晰、增長路徑明確,而不僅僅是熱度催生的結果。
這不是 Figma 第一次站在估值浪潮之巔。早在 2022 年 Adobe 曾以 200 億美元意圖收購它,雖被反壟斷阻攔,但這已經是一種信號:市場認定 Figma 的位置,不只是一個設計工具,而是一個橫跨創意、協作、項目管理的超級入口。
為什么在 AI 時代,Figma 沒有被邊緣化,反而更值錢了?背后的估值邏輯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套邏輯是成立的,那市場上還有沒有同樣的資產?有沒有一個被忽視的「Figma 型機會」?
Figma 值錢的第一個信號:AI 放大了協作的價值
一個普遍的擔憂是,AI 原生應用會替代 SaaS 工具。Figma 的高估值給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AI 越是能干,人與人、人與AI之間的協作就變得越重要。
最基礎的設計工作可以是單純“生成一張圖”,但稍微高級一點的設計工作,就是一個需要團隊反復溝通、持續迭代、并與工程開發緊密結合的復雜流程。AI 確實提高了單個環節的效率。比如,一個設計師過去需要一天完成的素材,現在 AI 一分鐘就能生成。
但這帶來了新的問題:海量的內容和素材被創造出來,如何管理?如何篩選?如何達成共識并推進到下一步?
所以,AI 越是發展,一個能組織協調這些混亂創意的協作平臺,價值就越大,而不是被削弱。Figma 正是這個中樞。它鏈接 AI 的生產力和人的創造力,讓整個流程變得井然有序。
此外,Figma 利用 AI 來迭代產品的節奏雖然不快,但也一直在主動出擊。在 GPT 熱潮剛起步時,Figma 就已經押注 AI 方向,并將其落地成實用功能。它沒有被動等待 AI 顛覆,而是主動擁抱。
Figma 的起點是用 AI 協助自動命名圖層、圖標生成、圖形補全,到 Dev Mode 支持代碼語義解讀,它持續在提升人效的細節上下功夫。而其隨后推出的 Make、Sites、Buzz 等新產品,也試圖把創意與交付打通,從圖形界面走向代碼生成與開發協作。但這些功能仍處在 beta 階段,其在 S-1 文件中也尚未被量化為主要營收來源。因此 Figma 的高估值,也不能簡單歸因為“AI 故事”。
Figma 值錢的第二個信號:代碼化的畫布
Figma 有一個最深的護城河:它的底層架構。Figma 的畫布,本質上是"以代碼定義界面"。你看到的每一個圖形、每一個組件,背后都是結構化的代碼數據。而眾所周知,大語言模型(LLM)最擅長理解和生成的就是代碼。
因此,Figma 的架構與生成式 AI 天然親和。這為它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比如,用戶可以用自然語言描述一個界面,AI 就能在 Figma 里生成高度可用的設計稿,甚至直接轉化為前端代碼。
OpenAI 早期研究員、特斯拉前 AI 負責人 Andrej Karpathy 最近發推說得很直接:那些"本來就是代碼"并且"天然能被 LLM 理解和操控"的工具,才是 AI 的最佳合作伙伴。
他點名了幾個可以成為 AI 最佳合作伙伴的產品:VS Code、Jupyter、Obsidian,以及——Figma。而與之相反,非常難與 AI 合作的產品,比如 Adobe 全家桶、數字音頻工作站(DAWs)、CAD/3D 工具,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征:底層是封閉的二進制文件,缺乏可腳本化的接口,結構不透明,也不支持自然語言操控。這些工具的界面雖然復雜、功能強大,但對大模型來說就像一個黑箱。LLM 無法讀取、也無法生成其中的內容,更無法參與協作流程。
Karpathy 直白地說,這類產品在“人類 + AI 深度協作”的時代,很可能 “ngmi”(not gonna make it)。而這恰恰反襯出 Figma 架構的先進性:它們不是圖層和像素的堆砌,而是結構清晰、語義明確、具備“對話接口”的協作容器。這是 AI 能讀懂的語言,也是未來協作的主語。Karpathy 的觀點直指本質,Figma 的底層結構,決定了它天然能和 AI 聯動。
Figma 值錢,也源于其用戶規模與商業指標優秀,護城河寬
Figma 招股書中透露的關鍵指標,霸氣側漏,商業表現已經接近上市公司最佳水平。
在過去一年,Figma 實現了:營收 8.21 億美元,年增長 46%,毛利率 91%,18% 非 GAAP 營業利潤率(已經盈利),76% 的客戶使用兩個及以上產品。更重要的是,它的客戶粘性極強,凈收入留存率達到 132%,78% 的《福布斯》2000 強企業都在用 Figma。同時,它擁有強社區生態、插件市場、教育資源和設計系統沉淀,構成了“遷移成本高+生態閉環+工具標準化”的多重護城河。
還有哪里藏著對標 Figma 的機會?
首先,我們再復盤一下 Figma 的成功要素:強大的協作能力、基于代碼的底層架構對 AI 很友好、持續不斷的產品創新、強大的社區生態、優秀的商業模式。。上述 Figma 的成功要素 國內的對標產品 MasterGo(莫高設計) 都擁有。并且,它還擁有 Figma 不具備的中國戰略價值。
第一個價值,是自主可控。這是一個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很多人還記得,Figma 曾經對大疆等中國企業斷供。這件事給所有中國 科技 公司敲響了警鐘。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地緣環境下,將設計研發這一核心流程建立在國外軟件上,風險極高。所以,MasterGo 的存在,首先解決了中國企業的安全問題。它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備胎",而是保障產業安全的關鍵基礎設施。
第二個價值,是企業級的服務能力。MasterGo 從第一天起就選擇了最難的路:服務大型企業客戶。因為在中國,"得企業客戶者得天下"。經過多年投入,MasterGo 的技術已經能穩定支撐數百人同時在線協作,流暢處理包含十萬級圖層的復雜項目。它的性能和體驗,在中國市場沒有對手。
Koji 曾經和很多人安利 MasterGo(莫高設計)。即便在躺島團隊內部,他們作為消費品公司,并沒有 UI 設計的專業需求,但團隊仍為 MasterGo 付費——因為每個產品的詳情頁設計都需要精確到一字一圖甚至標點符號的細節打磨,這種場景下 MasterGo 的協作功能很好地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MasterGo(莫高設計) 提供私有化和混合云部署。這滿足了 金融 、政企、軍工等行業對數據安全的苛刻要求。這是 Figma 無法做到的。
因此,MasterGo 深度綁定了阿里、美團、百度、順豐等數百家頭部企業。上線僅三年,企業級市場占有率接近 80%。這些頭部客戶的認可,構成了 MasterGo 最堅實的本土網絡效應。
第三個價值,是更敏捷的 AI 落地能力。MasterGo(莫高設計) 是在全球范圍內,最早一批將 AI 融入設計流程的平臺。它不僅上線了 AI 生成設計圖 + 自動生成頁面代碼(AI Coding Agent) 的能力,還率先支持 MCP 協議(Model Context Protocol),打通從設計到開發的全鏈路,讓產品、設計、研發真正無縫協同。
相比 Figma,MasterGo 對 AI 能力的落地更快、節奏更緊湊。它的 MCP Server 可將設計稿轉換為結構化數據,與 Cursor、VS Code 等 AI 編碼工具實時聯動,大幅降低設計稿二次轉換的成本和誤差,讓「設計即代碼」成為現實。
更重要的是,MasterGo(莫高設計) 扎根中國,擁有最豐富的本土數據積累和對中文語境的深度理解,能訓練出更“懂中國設計師”的 AI 助手,服務真實的本地使用場景。這就是 MasterGo AI 的第三個價值 —— 不僅技術前沿,更落地務實;不僅快,而且深。
Figma 的 IPO,震動了整個科技圈。Figma 同時具備高成長、高盈利、明確商業模式、市場認知度高,以及戰略位置不易被復制的特點。在當前 IPO 市場復蘇期,它成為了為數不多的"共識性好標的",自然會有估值溢價。這種稀缺性與市場情緒共振,進一步放大了其估值水平,使它成為 投資 者眼中不可多得的優質資產。
就在一年前,Midjourney 等 AI 繪圖工具還在高調宣稱要取代設計師。結果卻是——設計師沒被替代,反而讓設計協作平臺的價值沖到了新高。AI 時代的群雄逐鹿,競爭格局在重構。
新一代 AI Native 產品沒有包袱,固然有從零開始構建的自由,有用盡 AI 杠桿的優勢;但 Figma 讓我們看到,擁有稀缺價值的成熟產品,不僅不會被淘汰,同樣能成為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