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放過機器狗,但要在巨人陰影下進攻
宇樹和云深處“雙狗爭霸”的故事要成為過去式了。
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側,智元、眾擎等加入戰場;機器狗初創企業具微科技、智身科技等嶄露頭角;消費市場還有蔚藍科技、恒之未來等迅速崛起;“協作機器人第一股”越疆也加入戰場。多元化的參與主體涌入,或將促動格局早已穩定的機器狗賽道進入“洗牌期”。
進軍機器狗賽道的原因也不難理解,無論是技術投入還是商業短期回報和長期價值,都是一筆能算明白的經濟賬。
首先,機器狗技術相對成熟,四足機器狗技術開源后,無論是前輩還是后來者,都能站在相對高的技術起跑線上。降低入局門檻的同時,還能拿出一款相對能打的產品投入市場,拿到商業化訂單;
其次,機器狗已經淪為“標品”,其二次開發空間巨大,無論是加機械臂增加操作能力,還是加輪子或者多加幾條腿,提升越野能力、擴大應用范圍。均標志著未來商業化空間巨大,哪怕不能在真實工作崗位中充當生產力,也可以先在高校和大廠的科研、實驗室中拿到采購訂單。
最后,從商業化視角來看,機器狗的應用場景較為同質化,大多為工業巡檢、安防、物流巡檢等,主打移動能力。這雖是機器狗現階段的落地好去處,但實則透露出早期技術的局限性。當技術躍遷后,商業化場景自然更開闊,可挖掘、深耕的商業更多,市場增量也足夠養活幾家企業。
由此可見,做狗是一件ROI相對合理的投入,自然誰也不肯放過機器狗。
但在各位玩家想開啟機器狗“混戰階段”前的鴻溝是,宇樹科技牢牢把握七八成的市場份額。且不說宇樹科技在機器狗的競爭力有多強,就從當下機器狗外觀長得都和宇樹機器狗相差無異這一點來看,也能感知一二。一定程度上,宇樹科技已經和機器狗賽道強綁定。
在強虎口中奪食,或許才是現階段的賽道命題。從業內玩家的動向來看,一個明顯的解決方案是,不和巨頭硬碰硬,在巨頭陰影下攻擊。或是找細分場景,或是主打差異化技術,總之都能卡住生態位。
一、四足機器狗是真的香
做四足,已經是具身智能企業中少有的共識。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做人形之后“折返”回來做四足,另一類是在具身賽道創業便打算先做四足。這背后是兩種邏輯:前者是在人形長周期下的短暫迂回,后者是看到四足領域大有可為。
對于做人形后主動“降維”的前者來說,做四足是最解近渴的布局。
一是,四足市場教育成本最低,四足是客戶“看得懂、敢下單”的過渡形態。不管是客戶對“機器狗”已有波士頓動力10年PR鋪墊,還是說把四足機器狗,尤其是輪式當作“自動駕駛小汽車”,認知門檻極低。
而且科研、政府大客戶具有強粘性,尤其是這些合作高校和地方投資的人形企業,如果技術版圖只有人形機器人,會缺失掉這部分客戶的復購市場。
二是,資本看重的故事變了,不再為單純的人形Demo買單,要求看到“造血能力”。所以,做人形的企業必須要先講一個“盈利故事”,再講“千億未來”。四足的高毛利與大量真實訂單正好補上人形燒錢的“無底洞”。據了解,四足機器人的毛利率普遍較高,甚至有企業能維持在超60%以上的高位。
相比于少則幾十幾百臺訂單的人形,四足是當下唯一能規模出貨、產生正向現金流的形態。宇樹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管是2024 年賣出 2.37 萬臺四足的出貨量,還是2020年后能夠保持盈利,宇樹給大家打了個樣板,證明四足商業化路徑走得通。
而對于初創企業來說,做四足機器狗不僅能踩中具身智能這一風口,還能順風進入“入局成本低、場景可落地、產品易接受”的甜蜜區。
例如,2018年MIT開源了Cheetah Mini,“全套控制棧+ 電機驅動板”,后來者直接跳過“怎么讓狗不摔倒”的階段;ROS2 Navigation2、OCS2、LIO-SAM 等全套 SLAM + 全身 MPC 直接可用。
2021年王興興在接受《極客公園》采訪中就表示“國外的開源讓從零到一做機器狗變得簡單了,原本60 分的機器狗現在可能達到 80 分了”。
當整體技術趨于成熟,留給新玩家的命題直接跳到了“產品化”,包括挖掘用戶需求點、完善產品工業設計等。這也是四足機器人創企中,不少創始人都有產品經理背景的原因,如維他動力聯合創始人趙哲倫、智身科技劉宇龍等。
這也意味著,成熟的技術背景,不僅降低了研發成本,還提速了創業腳步,能在較短時間內開始籌備場景驗證,直指未來商業化方向。
從場景落地來看,四足機器人憑借全地形適應能力、模塊化載荷優勢及工業級可靠性,已滲透至眾多場景,有著豐富的真實需求承接訂單。
比如,在B端,宇樹科技、云深處早已進入電網巡檢之中;作為“應急第一股”的凌天智能,提供火災、水災等全災種應急機器人;申昊科技為警務系統打造的安防狗等。而在C端“導盲”、“陪護”、“智能管家”等也都是實在的場景,這部分是更為廣闊的商業空間。
從整體來看,AI的發展也給機器狗帶來革命性的機會,純視覺解決方案、操作算法等技術的加持下,機器狗不再只發揮移動、負載價值,更能衍生出操作能力。
成本低、空間廣、形態多元化,足夠性感的機器狗自然成為各界眼中的“稀缺產品”。
二、我們對機器狗的開發還不足“1%”
以后視鏡的視角來看,似乎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但能清晰地感知到機器狗“暫停”了幾年。
這份“暫停==”是多維度的,技術未迎來大突破,商業化落地也遲遲不見新故事。這并非是參與玩家問題,而是大技術背景下短暫的平穩期,畢竟技術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生產關系變革也需要時間沉淀。
可喜的是,在上述新玩家的涌入、技術大躍遷下機器狗終于迎來新進展。
比如具微科技找到了戶外登山、露營場景。該公司研發的全自主跟隨四足機器人MOVENEWT1,在同等體積下實現1.5倍動力輸出,續航高達12小時,可以長時間、高強度進行戶外運動。
同時它還有著本地化智能決策能力,憑借內置高算力處理平臺,無需依賴外部服務器即可完成環境數據分析、任務規劃及人機交互響應。在無網絡覆蓋的登山場景中,可實時生成導航路徑并調用攝影模塊。并且,它還能加裝冰箱模塊成為露營“移動冷柜”。據了解,目前已獲杭州多家戶外品牌合作意向。
此外,這家公司還推出了具身智能4S店模式,首家店已經在杭州開業。而且其推出的定制化服務也能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如提供36種外殼顏色、碳纖維/鈦合金等材質選擇,用戶可像定制汽車一樣設計專屬機器人。
除了戶外場景,也有像智身科技開展智能導盲犬產品研發、申昊科技推動智慧農業領域的場景,讓機器人在茶山搬運等。
在深度挖掘場景之外,更廣泛的行業影響是,行業內開始真槍實彈地打起來了,以前是小打小鬧,現在將開始大規模出貨,最終帶動整個供應鏈降本。
值得一提的是,跨界玩家的加入也給機器狗帶來了“很新的東西”,例如越疆不僅打破了四足的固有形態,以更穩定的六足形態出現,還憑借自身基因,構建了硬件-算法-場景-生態的四維協同,給賽道帶來新的解決方案。
將視角放長遠,從現階段的動作來看,未來演變的兩種方向已經逐漸清晰。
其一,類型越來越細分。現階段大多數機器狗應用面較廣,“通吃”是起步初期積累彈藥的最短路徑,但絕非是賽道格局的最終形態。隨著入局者增多,應用逐漸細分是必然趨勢,畢竟各家基因不同,注入的新動能也不同。
人形機器人已經給出典型案例,當優艾智合、擎朗等企業推出人形機器人后,結合各自基因自然催化出更細分的人形機器人。例如,擎朗基于過往多年在酒店積累的真實數據,打造出更懂酒店服務場景的人形機器人。
機器狗也會沿著人形機器人的進化方向前行,依托于新玩家的背景走向更垂直化應用,例如康迪科技憑借非公路車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目前已經和云深處合作,研發球童機器狗,面向高爾夫球場場景。一方面,給機器狗找了新去處,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垂直場景的穿透力打出產品力。
其二,是在細分的基礎上,機器狗還扮演“中樞神經”的角色。這一點要從具身智能的基因說起,具身智能產品的使命就是AI觸碰物理世界的載體,在該基因下機器狗等具身智能產品,可以聯動其他無硬件載體的AI軟件,釋放生態價值。
用一個案例可以更為清晰,以智能家居場景為例,目前成熟的智慧家庭解決方案中,智能音箱往往充當家庭AI“中樞”的角色,用戶通過語音交互下達指令,智能音箱控制窗簾開關、燈光調度等。
如今,機器狗可以接過智能音箱的工作,在接受人類指令后控制家庭燈光、窗簾等。還可以通過視覺感知能力、自主導航能力,照顧家中小孩、老人、寵物等,及時匯報突發情況。這并不是憑空想象,小米多年前就已經造出產品,其機器狗鐵蛋內置小愛同學,通過語音指令“鐵蛋鐵蛋”,它就可以控制家中的智能設備。例如打開電視、關窗簾等。
可見機器狗未來的商業想象空間巨大,而這些想象空間,正是宇樹科技和云深處未站穩決定性領先優勢的部分,給后來者提供了機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具身研習社 ,作者:彭堃方、呂鑫燚,編輯:狄鑫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