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降價,車越貴?中國汽車均價已到頂峰
近幾年,中國車市最常聽到的一個詞就是“價格戰”。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國內車市降價車型達227款,新能源車和燃油車新車平均分別降價1.8萬元和1.3萬元,降價幅度分別為9.2%和6.8%。
與此同時,2024年有84.4%的汽車經銷商出現不同程度的價格倒掛,即進車價高于售出價,超四成經銷商虧損;汽車行業利潤率跌至4.3%,這一數據在2017年時為7.8%,不及下游工業企業6%的利潤率。
然而,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是, 雖然價格戰不斷上演,但市場的汽車均價“逆勢上揚”。 乘聯會數據顯示,2019年乘用車總體零售均價為15.1萬元,到2024年上半年均價達到18.6萬元,2025年1—7月的均價為18.1萬元。
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其背后與 汽車市場結構變化 相關。在價格戰打響初期,燃油車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中低端車型因消費能力承壓而快速萎縮,2019年至2024年間,5萬—10萬元燃油車銷量占比從26.8%降至13.5%,而30萬元以上高端燃油車占比卻從6.2%升至10.3%。這種“低端退、高端守”的格局,推動燃油車整體均價從15萬元一路抬升至18.3萬元。
另一方面,新能源車雖以“降價先鋒”姿態沖擊市場,均價從2023年的18.4萬元降至2025年的16.1萬元,但其價格下行主要是由于供應鏈成熟所帶來的 “技術普惠” ,同時高端新能源車型的占比也逐漸提升。例如,2021年至2024年,在30萬—40萬元市場中,新能源車的占比從14.4%提升39.8%,40萬元以上市場新能源車的占比從12.3%提升42.8%。
更重要的是, 近幾年中高端車市場整體仍在持續增長 。2019年時,20萬元以上的新車銷量為215萬輛,到2024年為699萬輛,翻了3.25倍;而20萬元以下的新車銷量從2019年的1657萬輛,減至2024年的1590萬輛,減少67萬輛。
在上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國內汽車市場抗住了“價格戰”的沖擊,汽車均價一直維持在高位。但到了2025年,中國乘用車市場迎來轉折點,汽車整體均價開始出現下降。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汽車均價降至17.2萬元,7月降至16.9萬元,較2024年降了8000元。
造車汽車均價下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高端燃油車市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失速”,今年更為嚴重。以C級中大型燃油車為例,2019年時市場份額為96%,到2024年降為56.6%,年均下降率約為10%,下降較為緩慢。但今年二季度突降至45.5%,7月再降至39.8%。其中,30萬—40萬元燃油車銷量占比從2024年的6.8%降至5.5%。
“以舊換新”政策也成為今年汽車均價下降的重要推手之一。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2024年隨著報廢更新政策推動,車市的中低端市場回暖,中低價位消費回升,出現了5萬元以下微型電動車銷量提升、5萬—15萬元市場增長趨勢仍存在、15萬元以上車型市場份額下降的局面。
2023年,5萬元以下車型下降了1.1個百分點至2.5%,但2024年升至3.2%,到目前又攀升至4.2%;20萬元以上車型的市場份額在2024年同比下降了1.8%,今年1—7月再次下降2.2%;10萬元以下車型銷售占比從2024年的15.2%升至17.3%,這些都變化均拉低了車市整體均價。
如此一來,乘用車均價是否已經走過了頂峰?從數據看,2025年7月,16.9萬元的均價已較2023年的峰值已下降8.7%,且呈現出環比連降的趨勢。就此,崔東樹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乘用車均價目前在頂峰徘徊,未來幾年乘用車均價是否會繼續下降還不好說。”
安邁咨詢董事總經理彭波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乘用車均價下降,主要是因為需求下降,“這兩年物價都跌了,CPI (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如果含房價,跌得也不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1%。
乘用車均價出現峰值跡象,是否意味著未來的汽車市場會有新的演變,例如傳統豪華車丟失的市場份額,是否能由自主品牌填補?
彭波認為, 自主新能源車有可能填補豪華燃油車的空缺 ,華為鴻蒙智行旗下問界、尊界等幾個界字輩品牌,以及騰勢、阿維塔、極氪等品牌,都可以成長起來。
近幾年,諸多自主車企打造了高端品牌,推出了一系列新車型。售價70萬—100萬元的尊界S800,上市67天大訂單突破一萬輛;售價30萬—40萬元的領克900上市百天交付破兩萬輛;售價50萬左右的問界M9月銷1萬輛左右;阿維塔連續五個月銷量破萬輛;售價或超過60萬元的極氪9X即將開啟預售。
崔東樹則表示:“ (自主豪華車補位傳統豪華車市場) 應該很難,高端車市場劇烈萎縮, 富人少了,需求也減少了 。”
彭波從產品角度分析認為,現在30萬元車的配置特別好,所以傳統豪華品牌售價50萬元以上的車,需求量會下降,40萬元以內的車就能夠滿足消費者對大部分豪華車的功能需求,所以豪華車還是有市場需求,但均價可能會下降,進而導致乘用車整體均價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