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訴質疑者,西貝們錯在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CICILAB ,作者:霧里看貓,原文標題:《西貝要告羅永浩、愛康告女律師:危機的根源不是對錯,而是認知錯位》,題圖來自:AI生成
今天,鋪天蓋地的討論都是羅永浩與西貝的“預制菜之爭”。看完雙方你來我往的亮劍,我不禁想起此前也刷屏的愛康國賓與女律師的癌癥體檢事件,尤其是兩個企業都選擇了起訴這樣強硬的應對方式。乍看毫無關聯的兩個行業,卻暴露出同一類型的問題:企業覺得自己合規合法,公眾卻覺得你“很有問題”。
在企業眼里,這是“誤解”;在公眾眼里,這是“背叛”。這類由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信任危機,本質上源于行業標準與公眾認知的錯位,而輿論的引爆點往往是企業在面對質疑時的過度防御。
在醫療體檢行業,行業標準是“篩查異常指標”,而非“確診疾病”。但消費者普遍認為體檢應該“查出癌癥”。當一位律師在社交媒體上質疑“癌癥沒被查出”時,愛康國賓的標準答案直接撞上了公眾的常識期待。
在餐飲行業,西貝的解釋是“中央廚房預加工≠預制菜成品”,但消費者根本不關心這種行業劃分。在大眾認知中,“不是現炒現做”,就是預制菜。行業定義和消費者語言完全不在同一個頻道。
換句話說,這兩條軌道永遠平行:
?一個說自己專業,一個說自己被騙。
本質上,每個行業都有專業行話、標準和流程,但消費者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去研究這些細節。
減少認知差距、進行市場教育,本就是行業、尤其是頭部企業的日常任務。可如果平時沒有做好這些工作,危機來臨時,企業自信滿滿地拿“合法合規”當證據,消費者只會覺得這是借口,典型的“雞同鴨講”。
危機放大器:過度的防御性反應
這種認知錯位本可以通過耐心解釋與溝通得到緩解,但愛康國賓和西貝選擇了另一條路:起訴。
對西貝而言,“預制菜”不僅是一個標簽問題,更涉及整個連鎖餐飲的供應鏈模式與成本結構。一旦被貼上負面標簽,品牌價值與運營模式都會受到質疑,因此必須據理力爭。
對愛康國賓而言,體檢業務本質是“篩查”,而非“確診”。如果公眾把體檢等同于診療,那么企業就被迫承諾無法兌現的結果,業務體系價值隨之崩塌,因此選擇了強硬維權。
然而在公眾輿論中,邏輯完全不同:
對預制菜的認知簡單粗暴,消費者更容易站在羅永浩這一方。西貝的過度反應,不僅低估了公眾對餐飲透明度的期待,也輕視了對方的輿論影響力,反而加速了輿論發酵。
在愛康事件中,女律師本身是癌癥患者,天然獲得輿論同情。企業起訴讓公眾感知為“欺凌弱者”,任何關于體檢有效性的專業辯解,在情緒化輿論中都難以成立。
企業常將質疑視為商業威脅,而公眾希望企業以更開放的態度回應關切。一旦混淆了商業防御與公眾教育的邊界,危機不僅無法化解,還可能演變為輿論反噬。
結語
愛康國賓和西貝的事件告訴我們:在當下輿論環境里,企業的“標準答案”,可能就是公眾眼中的“錯誤答案”。這并非個別企業的困境,而是跨行業的共性難題。
與其在危機爆發時強硬對碰,不如平時就建立有效溝通,把認知差距縮小到最小,把消費者拉到自己陣營。
畢竟,得人心者,方能得天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CICILAB ,作者:霧里看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