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創始人,不接受產業資本的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投中網 (ID:China-Venture) ,作者:王滿華,頭圖來自:AI生成
前段時間有篇文章短暫刷屏了我的朋友圈,文章開頭提到一家正在融資路演的企業,創始人明確提出“本輪融資,絕對不要產業方的錢”。
說實話,這一態度的確顛覆了我的認知,因為過往無論是從公開投融信息,還是與投資人的交流中,產業投資都是高頻詞,有LP甚至表示過只愿意投資產業資本。
于是,我順著這條線索繼續打聽,發現上述表達并非個例,甚至可以說已經在創業圈達成了某種“共識”。比如醫療健康領域FA文憶告訴我,她目前負責的項目中,就有創始人表示“不要產業資本的錢,CVC也不想見”。另有幾位硬科技創業者也直言:“非必要不考慮產業資本”。
有意思的是,就在我寫稿過程中,一位創始人發給我了一份BP,我隨口問到:你更傾向的機構類型是什么?他回了我兩個字:“財投”。
難道說,產業資本真的不香了?
一、“非必要不考慮產業資本”
陳瑞是一家硬科技企業的創始人,其公司業務屬于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的一環,是目前一級市場最火熱的賽道之一。因此,主動找上門來的機構不在少數。
作為掌握話語權的一方,陳瑞心中對潛在的合作伙伴進行了優先級排序,遺憾的是,產業資本被排在了較后的位置。
談及原因,他坦言,其中一點就是害怕喪失對企業的控制權。“產業資本往往傾向于爭取更多話語權,如果在關鍵決策 (比如公司發展方向或產品路徑) 上產生分歧,局面就變得兩難:不聽他們的話,他們不高興;聽他們的話,很可能會違背創始團隊的初心,最終淪為職業經理人,真走到那一步,還不如去找個班上。”
“其實熱門行業已經好很多了,產業方通常不會附加那么多條款。對于一些非明星賽道的非明星項目來說,準備拿產業基金錢的時候,就要做好失去公司控制權的覺悟了。”硬科技創業者韓超表示。
除了出于“失去控制權”的擔憂,頻繁“被壓估值”也是創始人們如今抵觸與產業方合作的重要原因。
相較財務投資機構,產業資本的一大優勢在于能夠帶來實際業務增長和市場擴張的訂單和渠道資源。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的資源都被標上了價格。在投資過程中,產業資本的常見操作是把資源折現成現金,將估值壓低。文憶表示,一次在撮合項目和產業資本合作時,資方直接表示,“我們會給訂單,但是估值會壓到很低。”
另一早期投資人也提到,他孵化的企業在某一輪融資時,本來已經談好了30億的估值,結果一家知名產投進來,直接把數字壓到了20億,“好在投前就給了訂單,投后又加深了合作,算下來還是值的。”
不過交流下來我發現,通過被投方式拿到訂單并非想象中容易,沖著“對接產業資源”去合作,但投資完成后卻沒有得到什么有價值賦能的企業不在少數。“沒有訂單,肯定會失望。如果再不幸遇到剽竊技術的,就真的是絕望了。”
身邊類似的例子見多了,也就對所謂的產業賦能祛魅了。韓超表示,在跟同行溝通時他發現,大家如今似乎已經達成了默契——非必要不考慮產業資本。
二、“披著產業方外衣的財務投資人”
產業資本真的如此不值得信賴么?其實也不盡然,現實中,也有企業因產業投資的加入實現了顯著成長。
以比亞迪入股鋰電池隔膜龍頭金力股份為例。2021年10月,金力股份成功吸引了比亞迪的8000萬元投資。比亞迪的加入,不僅為金力股份提供了資金支持,還帶來了大量訂單。
根據金力股份的招股說明書,比亞迪在那一年成為公司最大的客戶,貢獻了50.53%的營收,使得公司營業收入從2020年的1.3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5.8億元,年增長率高達346%。可以說,金力股份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與比亞迪的緊密合作。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結合交流中一些創始人對產業資本的吐槽,我們不難看出,大家抵觸的其實并非產業資本本身,而是那些僅以“產業賦能”為名、行壓估值之實,卻未能兌現資源承諾的機構。用投資人張旭的話說,就是“披著產業方外衣的財務投資人”。
張旭現任某上市公司戰投部投資總監,在他看來,判斷一家產業資本是否具備“產業賦能”能力,首先看對方的核心KPI是什么。
以他所在的上市公司為例,戰投部并不自行尋找項目,而是基于協同部門提出的需求來決定投資。被投對象要么與集團主營業務協同,要么符合專利布局或渠道擴展的戰略需要——根本目標始終是服務于集團整體業務賦能。不過他也提到,有些企業的投資部門將DPI也列入重要考核指標,“為了賺錢承諾一些根本兌現不了的資源,這種情況倒也并不罕見。”
這里就引出了關于組織架構的話題。某種程度上,產業資本(CVC)在集團內部的“站位”,決定了它的權限和地位,如果僅作為集團下屬的一個部門存在,將很難調動供應鏈或采購部門去為投資部門的承諾買單。
有投資人向我分享過他在某地產CVC工作時的經歷:當時他們看中了一個項目,對方明確表示,唯有將其納入集團的供應鏈體系,才愿意接受投資。投資團隊本身認可這一訴求,但最終因為業務部門老大不同意導致合作未能達成。類似這樣的情況先后發生了多次,結果是盡管背靠雄厚產業資源,但這家CVC一直發展不起來。
當然也有正面例子。有創業者告訴我,市場普遍對小米產投的認可度頗高,因此其所投企業進入供應鏈的機會較大;歌爾則更強勢,“投了基本就要想辦法用上”。
“關鍵還是在于集團高層是否真正重視投資板塊。如果由一把手或聯合創始人直接主管,投資部門話語權就強;如果投資部門處于邊緣位置,那基本就很難成事。”上述創業者表示。
三、“有些產業資本很難拒絕”
盡管大多數創始人都表達了對產業資本的抵觸情緒,但他們也承認,有些產業資本的資金確實很難拒絕。
比如一些頭部產投或是“鏈主企業”,就屬于“即使不給訂單,也想拿到融資”的典型。因為有了他們的入股,就相當于得到了下一輪融資的背書。企業也想得明白:“產業資本拿不到實際資源,或許創始人知道,但其他投資人不知道啊。”
這一心態,也折射出當前一級市場對于產業資本的“偏愛”。
眼下,硬科技投資已經成為一級市場的主旋律,而硬科技企業通常存在技術壁壘高、研發周期長、商業化路徑復雜的特點。對于不具備相關產業背景的財務投資人來說,這無形中提高了投資的門檻。
這一背景下,“跟著產業資本出手”正成為很多財務投資機構最穩妥”的投資策略。因為在大家的普遍認知里,離產業越近,代表著擁有更深厚的項目儲備和項目渠道,同時也意味著對未來技術走向的判斷大概率更準確。
不只是在投資層面,從募資角度,產業資本也成為很多機構的合作首選。某地方產投平臺投資人告訴我,在募資過程中,產業型上市公司被他視為最優先考慮的合作對象。“這對于一些產業競爭力不具備優勢的地方政府基金來說很重要,引入上市公司就是在向企業傳達一個信號——和我們合作,不僅只是與一個低線城市的城投平臺建立了聯系,還能接觸到更廣泛的市場化資源。”
身邊的負面案例和市場對產業資本的推崇,就像兩股相反的力量,讓很多創始人陷入“不想拿,又不得不拿”的糾結。
不過,市場環境向來都是復雜的,與其陷于兩難,不如回歸理性。對創業者而言,不要因為光環盲目相信“賦能”神話,也無須因個別失敗案例就否定所有產業資本。重要的是清醒認知自身需求,理性辨別合作方,并始終將重心放在夯實內功上。
說到底,資本市場會有冷暖變遷,產業敘事會有起伏更迭。無論對面坐的是財務投資人還是產業資本,創始人最終要回答的始終是那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究竟因何而強大?
答案,永遠握在創業者自己手中。
(文中文憶、陳瑞、韓超、張旭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