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倒下后,少林寺還能是一門好生意嗎?
一個和尚被查,震蕩的是一個超級IP系統。
近日,釋永信“被查”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第一,數小時內刷屏全網。從微博、抖音到公眾號,“方丈塌房”“少林寺還能信嗎”、“CEO和尚終落幕”等話題鋪天蓋地。
這是一次超出寺廟范圍的集體圍觀——因為釋永信不是普通的宗教人物。他是中國少有的“商業和尚”:把少林寺變成景區、把禪修變成培訓營、把功夫變成演出團、把“方丈”變成注冊商標。他代表著一種中國式的“信仰資本化”實驗,也是一種在制度空白中野蠻生長的現實樣本。
可以說,這不是一個和尚的隕落,而是一個被全社會過度依賴、同時又無法真正監管的系統性結構,開始崩裂。
那么,問題來了,釋永信倒下后,少林寺還能繼續做一門“好生意”嗎?或者更深一層地說,中國還有沒有可能安全、透明地把傳統文化變成現代產業?接下來,讓我們深入探討這些問題。
一、風暴中心:釋永信倒下了,少林寺搖晃了
釋永信不是第一個在寺廟里談“管理”和“品牌”的人,卻是做到最極致的那一個。
他曾公開表示:“我是CEO,不是和尚。”這并非狂妄,而是一種精準判斷。他清楚: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下,宗教既是資源,又是流量;既有信仰價值,也有經濟價值。而他做的事情,就是用公司化思維,把“少林”這兩個字打造成一個跨境超級IP。
那么,他是如何從“方丈”變“總裁”的呢?具體來看:
-
品牌注冊早于任命為住持:1998年釋永信尚未正式擔任住持,便已著手注冊“少林”商標,涵蓋旅游、教育、影視、食品等多個領域。
-
公司網絡龐大:據統計,釋永信及其關聯方控制或持有股份的公司達30余家,遍及登封、鄭州、北京、廣州等地,橫跨文旅、演出、少林武校、文化傳播、商貿。
-
海外影響力巨大: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地出現“少林寺分寺”,功夫團海外巡演年收入超過千萬美元。佛門之外的生意:景區門票、禪修營、少林藥局、文創產品……被他整合成一套文化商業產業鏈。
毫不夸張地說,他不是佛門中最富的人,但一定是最會做生意的人。
然而, 他的倒下,代表的不只是一個領導人的失勢,更是一個依賴其個人能力強力維系的“宗教-資本混合系統”開始失重。
釋永信的問題,或許不止于財務不清、職務越權等具體行為,更深的沖擊在于:這是一個建立在“制度空白”上的超級系統,終于遇到了制度本身。
當一個商業化體系無法歸類于宗教、企業、政府中的任何一類,它就像“沒有邊界的帝國”,能快速生長,卻也難以持續。
二、制度灰區內的超級IP:奇跡,還是陷阱?
少林寺,是一個現代IP運作的奇跡——但它也是制度風險的典型。
釋永信用20年搭起了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少林資本體系”:品牌、法人、市場、輿論、信眾,全部圍繞個人展開。這種強人中心化策略的優勢是高效率,劣勢是缺乏繼承性。
更關鍵的問題是他成功的背后,是中國宗教制度與商業制度間長期存在的灰色地帶。一切都在“制度邊緣”合法運行:
-
商標注冊合法,但歸屬不明:釋永信是商標所有人,非寺廟集體所有;
-
公司運營不違規,但資金去向不清:門票收入、功夫演出、國際培訓中心學費等歸屬不透明;
-
項目招商合法,但缺乏問責結構:如失敗的少林文化公司上市項目,數千萬投入打水漂,卻無人承擔;
-
海外運營受控,但監管缺位:多個國家設立少林寺分院,卻無正式文化部門監管與備案制度。
這就是 少林寺的問題: 不是“不合法”,而是“無法管理”。
事實上,他不是唯一的信仰IP,卻是第一個被全面解構的。全球宗教文化IP運作早有先例——
日本的寺廟經濟高度規范,屬文化保護單位,文物、活動、財政全透明;
韓國的佛教宗團法人制嚴謹,宗教營收需年審并向政府備案;
美國的福音派運營電視、出版、房地產,但須明確法人與公益結構邊界。
而中國呢?至今沒有明確界定“宗教活動場所可否營利”,也未設定“宗教文化IP營利收入”歸屬。
在這個模糊的空間中,少林寺成了“時代的試驗場”,釋永信則成了那個最懂規則漏洞的人。而一旦被“制度清算”開始,這種模式就成了陷阱——個人主導、沒有繼承機制、商業結構不透明,最終全盤崩塌。
三、未來之問:沒有釋永信的少林寺,還能繼續賺錢嗎?
釋永信“被查”之后,一夜之間,多家OTA下架“少林聯名產品”,部分合作方暫停合作。信眾減少,演出停擺,培訓業務退費。這場風暴比預期來得更快,也更猛烈。
但本質上,“少林寺值錢”的核心仍在:品牌知名度、文化影響力、旅游資源、國際功夫認知……這仍是稀缺資產。
那么,問題是,這門生意該怎么接下去?誰來接?用什么方式接?這里有三種可能的未來路徑:
-
國有化:交給文旅集團或地方政府管理。這意味著以“非遺”形式進行保護性運營,品牌收入全部上繳,由政府文化系統統一開發、統一管理。其優點是穩定、安全、去爭議;缺點是市場化能力弱、創新能力低、缺乏靈活應變。
-
公益法人制 + 建立信托監管結構:借鑒基金會制度,設立“少林文化基金會”,建立理事會,由多方代表參與決策,品牌營收用于功夫傳播與慈善。這樣做的優點是透明、公信力強、可持續發展;缺點是操作復雜,治理結構難建立,初期阻力大。
-
去釋永信化 + 建立集體品牌IP:重塑少林品牌歸屬,將其從“個人主導”變成“集體運作”,由弟子團隊管理,參考企業合伙人治理模式,實行“非個人崇拜”原則。其優勢在于去中心化,可復制、可傳承;但缺點是需要時間、資源與治理制度重構。
商業化,還能繼續嗎?
答案是:能,但要重寫規則。如果再不明確產權、運營邊界與治理機制,那“少林寺”不會誕生第二個釋永信,只會慢慢被蠶食、腐蝕、失去信任與價值。
尾聲:一座千年古寺,不怕爭議,怕的是方向迷失
釋永信曾說:“文化要走出去,就要學會資本的語言。”他做到了,也因此倒下了。
問題不是他“太商業”,而是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在一個制度未明的世界里,處理傳統資源與現代治理之間的沖突。
這一次的清算,既是個人的終點,也是系統的拐點。少林寺的未來,不取決于方丈是誰,而取決于我們能否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真正建立起一套能傳承、可治理、有信任的文化商業體系。
只有那時,“少林”才不是某個人的故事,而是一種能被社會共建、共享的真正價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Linda產業筆記 ,作者:Linda?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