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推出“高德掃街榜”,能打贏“到店”這場仗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一無小疆 ,作者:一無小疆,原文標題:《聊下阿里,以及“高德掃街榜”》,題圖來自:AI生成
阿里推出了“高德掃街榜”,外賣的戰火燒到了“到店”場景。
之前京東入場外賣的時候,外賣這場戰役,京東是認真的。我談過一個觀點,即美團在“到店”和“到家”兩個場景上,擁有對于商家的絕對控制權。而京東的品質外賣定位,恰巧碰上了美團“到店”場景的核心商家,京東的仗肯定是贏不了的,因為京東沒有能力將“到店”場景能力補齊。
那么,阿里呢?
阿里如今在外賣市場的高投入能換回不錯的成績,除了餓了么多年的積累之外,最主要是外賣業務的商業模式決定的。
外賣是一個三邊市場,商家、騎手、用戶。但是外賣行業的網絡效應并不強,三邊市場同邊負效應。美團之所以過去能在外賣領域絕對領先,是因為經營、規模、精細化運營能力拉高了對手的競爭門檻。
而網絡效應決定了美團外賣并不是鐵板一塊,阿里僅用補貼就能拿回市場,甚至能長期重塑用戶的購買習慣,說明美團外賣的規模效應強是假象。
但阿里也要面對補齊“到店”場景能力的問題,否則美團在商家側還是有優勢的。
所以,阿里又拿出了高德,這個MAU在國內排名第4的超級應用。
為什么是又?因為2021年的時候,俞永福掛帥本地生活,“飛高了”組合就是高德打頭陣,口碑提供到店供給、餓了么提供到家供給,想要用高德地圖來效仿Google Maps。
4年過去了,卻一點水花都沒有。
美團在前,高德地圖的工具屬性再做電商,難度是很大的。看似外賣要比到店的經營壁壘高很多,但是到店的仗對于阿里來說,也許比外賣還要難打。
因為“到店”和“到家”兩塊業務的底層業務邏輯不同。
“到家”是貨架電商邏輯,拼的是價格和服務 (履約效率等) ;
“到店”如今是貨找人邏輯,拼的是內容和供給;
所以,抖音做不成外賣,但做團購很厲害。
再談高德掃街榜,其實是新瓶裝舊酒。高德地圖一直就有本地生活的榜單,每個電商平臺也都有,只是換了個新名字。號稱的永不商業化,也有點偷換概念,哪個平臺榜單有商業化一說?難道還競價置頂嗎?
榜單不需要商業化,但是進入榜單的方式需要商業化,高德有自己的廣告平臺,充值投放可以加大商家的曝光,曝光高了就會增加導航量、收藏量,進而提高進入榜單的幾率。
阿里急于在“到店”場景上有所動作,但是給出的解決方案著實一般。
這也說明阿里管理層還沒想好到店這場仗該怎么打。高德在某些場景上,如“即時性、出行、附近”,的確是有差異化優勢,但是,底層還是貨架電商的邏輯。
用貨架打貨架,高德贏不了,何況還包著工具的外衣。
阿里的本地生活生態缺失的“內容”版圖,才是“到店”場景取勝的關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一無小疆 ,作者:一無小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