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兩家朋友小聚,都在海淀,一家有初三女生,一家有高三男生,都是好學校,兩家都有苦惱。
初三女生之前是點招進去的,初一剛開始的時候不適應,因為數學老師一開始就嘗試用微積分解題,有幾名學過的學生反應很積極,數學老師默認全班都在初一開學前學過微積分,很開心地按此進度進行。不少完全懵圈的同學也不敢多言,只能趕緊上課外班先補習。
初三女生的成績是不錯的,全班第一,她喜歡歷史,有興趣,記憶力也很強。但她的媽媽認為文科找不到工作,成功說服女兒高中學理科更好。 理科雖然也行,但確實不如文科對她更輕松。 除了歷史之外,物理也是興趣科目,似乎這也是她能夠接受理科的原因之一。
高三男生在六年前見過,那時初一,看著很有靈氣,寫得一手好字,古文詩詞都很擅長。言談間看得出在初中時也表現出歷史方面的興趣與優勢,復雜的問答題總能以短小的回答得到滿分。但同樣,他的媽媽認為文科找不到工作,一定要學理科。當晚見時,高三男生的眼中已無靈氣,疲憊不堪。
兩家人詢問作者,小朋友未來應當如何規劃。作者回答:
如果小朋友沒有方向,父母有資源,可考慮父母資源相關,求個安穩;但如果小朋友有方向,不妨給他們足夠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選擇。第一代人生于建國后,生活困頓;第二代人選擇不多,要優先考慮生存,將他人的經驗當作自己的目標,掙錢是第一位的; 如果第二代人有兜底,對第三代人應當適當放手,尤其不宜以自身不掌握的信息做出誤導。
對白手起家的人而言,如果有足夠興趣,智商又在線,那文科生的收入至今也非??捎^。只是作者那些智慧又多金的文科朋友非常了解“需求定律”,巴不得“文科找不到工作”能夠深入人心,如此一來,未來的競爭將會減少非常多。
每個時期,都會宣揚某些行業、產業在未來有巨大優勢, 這種“產業導向”其實是“選拔人才”的方式,可以理解為一種產業政策的“體制優勢”。 既然是選拔,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這種選拔與每個時期的產業政策往往緊密相關,先塑造“贏”的普遍感覺,再“千金買馬骨”,等勢成,家長都趨之若鶩,若干年后,某個行業的“人才”就肯定不缺了。不但不會缺,而且大概率還要過剩,這樣人力成本也能降到非常低,對產業發展有相當的促進作用。
換言之,這種“選拔優先”的教育,其實是產業政策的重要組織部分,這是生產型 (外貿型) 國家的特色,因為生產優先、外貿優先,首要考慮的總是降低成本。但正如作者經常提到, “高科技”不等于“高收入”,高科技也可以過剩,最后決定價格的其實還是需求。 外需受限、內需不振,如果不能在需求側做足夠修復,繼續在供給側用力,那只能越來越卷。人力市場尤其如此。
人口眾多,國力又足,以興趣做導向,每個產業同樣會有足夠的人才產生。但貧窮是有慣性的,正因以前艱難困苦,人才匱乏,所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路在產業人才培養時很容易就再次被選擇,尤其是當此“卡脖子”之時。
作者在席間講, 這代人小時候沒有選擇的自由,如果現在能給孩子兜底,為何不給他們一次自由? AI的趨勢,一定會讓非常多普普通通的崗位消失,也就是說,曾經某個行業比其他行業具有整體優勢的時代會逐漸結束。當人們認為AI會先消滅掉其他行業的工作崗位時,美國的互聯網大廠卻先掀起了裁員風暴,AI讓計算機專業的就業先出現了困難,這誰能想到呢?
并非一個行業出現了困難,而是大型公司未來不再需要養那么多人。 每家企業仍然需要人才,但需要的是頭部和頂尖的人才。 如果做不到頭部和頂尖,那能干到財務自由或退休都幾乎不太可能。除非像歐洲那樣走“社會主義”道路,從制度設計上讓大型企業去解決就業。但即便如此,企業能夠解決的崗位也是十分有限的。說一千道一萬,如果沒有興趣和自驅力,又怎么可能自立,遑論成為頭部和頂尖呢? 牛馬永遠都不可能翻身做主人。
作者舉了餃子的例子,餃子在24歲時幾乎沒有存款,父親去世后,他靠母親微薄退休金啃老三年。試想,一線城市的子女如果能讀上醫學院,家庭條件又一般,卻要拒絕工作在家啃老,有多少家庭能不雞飛狗跳?
但高三男生此時講:畢竟只有一個餃子。
作者問,那你未來想選什么專業呢,馬上就要高考了?;卮鹫f,不知道。作者又問,那不考慮專業,你有什么興趣?回答說,書法、畫畫、游戲。
想做游戲行業嗎?
想是想,但學的是理科,美術都扔了。
那你了解游戲行業嗎?不了解。
其實許多動漫和游戲行業的人都不是美術專業出身。
游戲大廠招聘多少看學歷和專業,但中小廠可能就在興趣圈app里要有靈性作品的人。當然,大廠要規范很多,五險一金、年終都是足夠的,但干到一定年齡喜提大禮包走人也是絕大多數人的歸宿。大廠出來創業的,成了中小廠的主流,中小廠不規范的就多了。但還有一種,是游戲個體戶,你知道《星露谷物語》嗎?
知道!
《星露谷物語》是Eric Barone獨立開發的,是屬于他一個人的游戲,他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大學生,還是個I人。
是嗎? (這是一整晚,高三男生眼睛里第一次有光)
家長應當做的不是人云亦云地否定任何可能性。 有的學生做奧數題就是他最大的興趣,有的學生背詩詞就是他最大的興趣,有的學生讀歷史就是他最大的興趣。人在每個時候都需要“盼頭”,在每個時候都需要“眼前有光”,如果沒有光的指引,如果沒有盼頭,智商再高,沒有目標,不知為何而活,那每天就如行尸走肉。
選拔式的教育,將人性惡發揮到極致。激勵頭部學生進取的,并非他們將能創造什么,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周考、月考、季考、期中、期末考試中擊敗其他人,自己能夠存留下來。此時應該能理解《大逃殺》在年輕人中風靡的原因了吧。
當然,并非每個家長都能給出明確的指引。因為大多數家長都只了解自己所在的行業,所以高考選專業才能掙大錢。但 信息差往往都是當下的,專業選擇又是一時的 。如果在七年前,按照當時產業狀況,土木、建筑都是優選,并且高考分數顯示也是如此。但七年后剛畢業的今天,又是怎樣的光景呢?所以真正可靠的專業選擇,恐怕要對產業發展趨勢有十年以上的預測能力。然而如果都有這能力了,何必還干高考專業選擇呢?
人生的選擇,既要看到光,也要看到落寞。今天所謂的優勢行業,等你畢業時仍然有優勢嗎?
產業政策式的人才選拔,缺什么補什么,最終都會導致“過剩”,時間都會給出答案。如何能避免過剩對個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呢?似乎興趣導向是唯一的辦法。 興趣是超越行業的,興趣與需求的結合就產生了行業 ,所以只要興趣在,即便不能大富大貴,人生也一定是積極而精彩的。即便沒有所謂“成功”,即便不可能人人都是餃子,但我試過了,我就沒白活。
家長應當想通,如果你想“成功”,你想領字節、阿里、Meta、MS的年終獎,就自己去努力,不用對你的子女有特別的期待;如果你想當丘成桐的學生,你就去考他的博士,不用誘騙你的孩子放棄周末唯一的興趣時間去奮斗。丘老先生講,丘班不是用來層層選拔的,是篩選出那些有天賦的孩子,給他們一片小天地。至于錢班,那沒法評價了,大家都欺負錢老沒法說話。
席末,初三女生的媽媽慶幸在高中前能夠了解到原來文科未來也不是找不到工作,尤其感慨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沒有機會實現,如今應該給女兒試一試的機會;高三男生的媽媽有些后悔此前堅持一定要選理科,這幾年過得不太開心,但高三男生似乎也了解到,原來并非沒有學什么,就一定干不了什么。
未來初三女生不一定將歷史作為自己的職業,高三男生也不一定會投身游戲產業,但至少在這個時候,他們眼里有了光。這是年輕人應該擁有的,是這個時代和千千萬萬的父母明明可以給他們,但又都欠他們的。
以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太陽照常升起 ,作者:慕峰